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航空   29篇
航天技术   54篇
综合类   1篇
航天   7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21.
晓月 《国际太空》2007,(7):35-35
2007年5月21日,第16届国际宇航科学院“人在太空”学术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做学术报告时说,经过载人航天的实践与发展,中国航天医学工程已逐步形成一套系统较为完整、特色鲜明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方法,现已取得六项重要进展。这六大进展分别是:  相似文献   
122.
2010年1月1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荣膺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中国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总技术负责人,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系统的总设计师和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可以说,孙家栋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为此,记者对孙家栋院士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23.
"没有新材料技术的掌握,不可能有航天技术的发展。"正如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主所说的那样,材料的确是工业的"粮食",是产业的基础。基于这样一个理由,我们也应该把更多目光聚焦在寻求新材料的答案上。  相似文献   
124.
院士专访     
《航空发动机》2005,31(2):F0002-F0002
刘大响院士 中国著名航空动力专家。1937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祁东县,196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62~1970年在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工作,1970-2000年调至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工作。历任专业组长.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和第一总设计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125.
《中国航天》2008,(5):44
据俄罗斯负责GLONASS系统服役前调试的总设计师委员会说,该系统要到今年底才能投入使用,而原定期限是去年12月31日。俄航天局透露,该系统现只有16颗星在轨工作,而要想覆盖俄全境需有18颗卫星,要实现精确的全球导航则需有24颗可靠工作的卫星连续运行。另据俄信息卫星系统公司(ISS)副总设计师库申科3月18日称,到2010年,全面投入运行的GLONASS卫星星座将由30颗GLONASS-M和K型卫星组成。  相似文献   
126.
宋文骢(1930-),云南大理人,飞机总体设计专家。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型号总设计师、自然科学研究员。他在航空工业战线奋斗了50载,先后参加过东风113号机、歼7、歼8、歼9、歼10等多个型号飞机研制,曾担任国家重点型号歼7C、歼10飞机的总  相似文献   
127.
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为我国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机会。为了详细报道本次年会,本刊在北斗网的大力支持下特别制作了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专题,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8.
宗合 《太空探索》2011,(2):18-19
2010年11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嫦娥二号"月球虹湾地区局部影像图揭幕,标志着工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也为后续工程的预选着陆点揭开了"神秘面纱"。随后,国防科工局还公布了其他几张由"嫦娥二号"卫星拍摄的高分辨率月面影像图。虹湾月图的传回到底具有怎样的意义?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9.
长征 《太空探索》2011,(2):14-15
2010年12月18日,长征三号甲火箭托举卫星奔向太空。这是自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6次发射,也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生产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0次发射。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甲火箭巍巍屹立,在直冲云霄之前,它细细回味着一辈辈铸箭人的殷殷期盼,回味着从"1"到"100"的如歌岁月……这一刻,对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刻,该院再  相似文献   
130.
戚发轫,我国著名的空间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于1957年从北航毕业后进入航天领域工作至今,亲历了我国卫星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诞生、发展继而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全过程。他不仅亲自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的研制工作,而且是东方红1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