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2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313篇
航空   2407篇
航天技术   179篇
综合类   210篇
航天   46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低温微量润滑切削技术是低温冷风切削技术与微量润滑切削技术的集成,它既融合了低温冷风切削技术与微量润滑切削技术的优势,同时又弥补了2种切削技术单独应用时的缺陷,在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上体现出了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3.
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关键部件多采用镍基或钴基精密铸造高温合金材料,其深度修复的主要方法为熔焊和钎焊,为了保证焊接的质量,必须去除部件表面和裂纹内部的氧化物。目前国外采用的是商品化的直接式氟化氢气相清洗技术及设备,国内企业却因技术限制无法获得此类技术和设备。彭州西部蓝色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间接式氟化氢气相清洗技术和设备填补了这项技术空白,本文详细介绍了间接式氟化氢气相清洗技术的原理及其验证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4.
通过对油滴变形和运动、油滴/腔壁碰撞过程质量和动量转移,以及二次油滴沉积的分析,在考虑油滴尺寸统计分布特征的情况下,建立了轴承腔中润滑油滴沉积过程中沉积质量和动量转移分析模型。探讨了油滴的变形特征和变形对油滴运行轨迹的影响,以及油滴变形和二次沉积效应对典型尺寸油滴沉积特性与润滑油滴沉积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变形后油滴所受阻力增加,运行轨迹更加弯曲;受气相介质影响,油滴无量纲长半轴和短半轴呈动态变化且变形量呈对称分布;一次沉积质量增加,一次动量转移减小;二次油滴沉积是润滑油沉积质量和动量转移的主要部分;相较于转子转速,密封进气量对油滴沉积质量的影响更大;动量转移量随着转子转速的升高而增大,而密封进气量的影响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85.
86.
87.
针对FeCo-2V-0.5Cr软磁合金,研究了真空热处理时间对其微观组织结构、力学与磁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在800℃下热处理时间为2h左右时,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达到最佳,同时仍保持良好的软磁性能,抗拉强度、延伸率以及矫顽力分别为867.8MPa、10.4%以及2.0Oe。进一步对该合金进行附加磁场下的真空热处理,重点研究了合金的交流损耗与矫顽力随附加磁场方式包括磁场撤除温度与磁场下保温时间的变化规律,发现适当的磁场热处理对合金相关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由于合金中产生了单轴各向异性而使合金矫顽力进一步降至1.6Oe。  相似文献   
88.
结合某型机板件在数控加工中的研制生产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实现各种长板件类结构零件装夹定位、刀具及其参数、加工方案及程编策略.通过这些技术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加工长板类零件装夹和定位时出现的零件变形、让刀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89.
90.
对采用复合材料玻璃纤维、碳纤维加工的静气动弹性模型进行了高速风洞试验研究,测试了模型的柔度矩阵、气动力、表面压力、弯/扭应变信号及弯/扭变形,为静气动弹性模型刚度试验、弯/扭应变信号测量、模型变形视频测量(VMD)及风洞总压控制等静气动弹性风洞试验能力的提高积累了经验,为飞行器静气动弹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平台。研究表明:静气动弹性模型较刚性模型升力线斜率及襟副翼效率下降、气动焦点前移;静气动弹性模型与刚性模型表面压力差异明显;在小迎角范围内,静气动弹性机翼模型弯/扭应变信号随迎角增加基本呈线性变化;在正迎角时,大展弦比后掠机翼静气动弹性模型的剖面扭转变形使有效迎角减小,剖面越靠近翼尖弯/扭变形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