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航空   24篇
航天技术   253篇
综合类   8篇
航天   387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正>2009年12月20日,由人民网和《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主办的"共和国60年经济盛典系列评选"活动的颁奖仪式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荣膺最高奖项——"2009年度人民社会  相似文献   
72.
《中国航天》2013,(7):21
中国航天》是大型综合性权威航天期刊,入选国家期刊方阵,为国家双百期刊,同时也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航天》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信息中心)主办,内容涵盖航天技术开发、空间科学研究、航天技术应用、航天人才培养、航天科普宣传和航天文化传播等方面。本刊为月刊,大16开,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73.
杨雯 《中国航天》2012,(7):53-54
2012年6月,在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25所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为天宫与神九精准导引,圆满完成了"首先捕获、稳定跟踪、精确测量"的神圣使命。这是继2011年11月我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后,微波雷达不负众望,再让"太空之吻"画面完美定格。25所自主研发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是实施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关键单机,为交会对接提供距离、速度、角度、角速度等信息。在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中,微波雷达在神舟九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相距224公里时,迅速发现并锁定目标,直至两航天器成功实现对接,始终工作正常,性能稳定、状态良好,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4.
王萍  龚念曾 《中国航天》2001,(11):22-26
引言近年来航天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军用和民用任务正在向空间转移。航天运载能力涉及到一个国家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是保持空间优势的核心能力之一,因而一直受到各航天国家的重视。美国在《空军2025年计划》中称:“航天运载器是美国空间优势核心能力的关键支柱,航天运载能力的丧失将会对美国的空间优势造成毁灭性的影响。”《美国航天司令部长期规划——2020年设想》中则有这样的表述:“控制空间首先要确保进入空间。进入空间必须做到灵活、廉价和按需到达,以部署、重构、补充、更新、扩充和维护空间体系。”由于…  相似文献   
75.
20 0 3年 5月 17日是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4 5周年。为此 ,回顾中国自主发展航天的历程 ,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76.
四、建造新的现代化发射场我国目前用于航天发射的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发射场在中国航天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将发展新一代大推力、无污染运载火箭,这些发射场由于存在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和发射场管理等不利于航天发射的欠  相似文献   
77.
12月29日,由本社、中国航天基金会和创维集团联合举办的“创维杯”漫游太空2008文学作品征文大赛在广州举行了颁奖典礼。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者与各位专家近距离接触,共同感受和探讨在文学中漫游太空的美妙和乐趣。  相似文献   
78.
王佳 《太空探索》2006,(10):51-51
自1956年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以来,如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历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  相似文献   
79.
刘思燕 《中国航天》2005,(12):12-15
被称为“中国航天人留在浩瀚太空的那道绚丽彩虹”的神舟飞船,如今已经成为全中国人民心目中“中国航天伟大成就”的代名词。正如神舟飞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一样,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1999年成立以来,在将中国航天4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不断发扬光大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0.
杨建 《中国航天》2005,(11):43-45
又是金秋,又是十月。两年前,杨利伟一飞冲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两年后,费俊龙、聂海胜畅游太空100多个小时,为中国航天续写了新的辉煌。激动、振奋、喜悦,赞美、掌声、鲜花……种种美好的字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属于航天人。此时,中国航天是举国、举世瞩目的焦点。但是,在几乎众口一词的赞美声中,我们也会听到另一种意见:中国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那么多的钱,拿来资助贫困学生不好吗?用来改变农村落后的卫生条件不好吗?这种声音,无论国内国外都有。对于认识上的差异,我们不妨心平气和地探讨一下,来回答这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