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5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260篇
航空   1160篇
航天技术   283篇
综合类   629篇
航天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981.
中国第一座桥梁风洞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实验室于1994年10月建成一座可供全桥模型试验的大型桥梁风洞,试验段14m×15m×2m(长×宽×高)。风洞的总体布局及结构安排突出地强调了非航空类风洞的特点,结构上采用砖混结构与钢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并以砖混结构为主,这就大大的缩短了建造周期,降低了成本。建成后的桥梁风洞总体造型美观并具有良好的气流品质,达到或超过了原设计中的性能指标,为我国桥梁建造业填补了空白。  相似文献   
982.
Magnetic clouds (MCs) are highly magnetized plasma structures that have a low proton temperature and a magnetic field vector that rotates when seen by a heliospheric observer. More than 25 years of observations of magnetic and plasma properties of MCs at 1 AU have provided significant knowledge of their magnetic structure. However, because in situ observations only give information along the trajectory of the spacecraft, their real 3D magnetic configuration remains still partially unknown. We generate a set of synthetic clouds, exploring the space of parameters that represents the possible orientations and minimum distances of the satellite trajectory to the cloud axis, p. The synthetic clouds have a local cylindrical symmetry and a linear force-free magnetic configuration. From the analysis of synthetic clouds, we quantify the errors introduce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rientation/size (and, consequently, of the global magnetohydrodynamic quantities) by the Minimum Variance method when p is not zero.  相似文献   
983.
24角形剖面的风洞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圆剖面在雷诺数临界区流动不稳定的缺点,对多种具有高边数多角形剖面的柱体进行了比较试验,优选出24角形剖面。完成了24棱柱体和圆柱体在亚、跨、超临界雷诺数下的测力、测压对比试验,揭示了24角形剖面在全雷诺数范围的低速气动力特性。24棱柱体的临界雷诺数只有圆柱体的三分之一左右。在临界区气动力变化没有圆柱体那么强烈,侧力小一半左右。在1.2×105<Re<3.6×105区域,24棱柱体的阻力比圆柱体低40%。综合考虑减阻、减小侧力及流态稳定诸因素,24棱柱体的有利工作雷诺数范围在2×105~4×105。该雷诺数范围正是3m量级风洞常用风速支杆的工作雷诺数,24棱支杆在3m以上量级低速风洞中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84.
国际航空航天模拟测试技术会议是风洞测试技术专业会议,许多风洞测试新技术、新思想都首先在该会作报导,本文简要介绍了在温度、压力测量方面的一些新动向及一些测试仪器的改进和应用。  相似文献   
985.
高超声速进气道强制转捩装置设计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提高飞行试验进气道的起动能力,减小进气道研究的模型尺度影响和天地差异,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需要在进气道上安装强制转捩装置。通过对国内外高超声速进气道强制转捩装置的设计方法、选型、风洞试验和飞行试验的回顾和分析,介绍了转捩装置设计的五个主要问题:强制转捩装置的转捩机理、安装位置、选型和几何参数优化、天地相关性。并对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86.
高超声速气动力数据天地相关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国内外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力数据天地换算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内容包括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力地面试验研究进展,气动力数值计算技术研究进展和试验数据关联外推方法研究进展。其中,气动力地面试验研究进展部分重点关注国内外与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密切相关的地面风洞试验的能力和不足,及相应的处理手段;气动力数值计算技术研究进展部分主要对国内外若干典型软件的综合能力及其满足高超声速技术的程度进行了概述;气动力试验数据关联外推方法主要对早期美国航天飞机、X-43A及其他飞行器研制过程中用到的气动力天地数据关联方法进行了调研;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开展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力数据天地换算技术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7.
基于膨胀度可控的 SERN 设计及试验验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强  徐惊雷  于洋 《航空学报》2014,35(1):125-131
 单边膨胀喷管(SERN)是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关键部件,由于其几何非对称,在发动机点火/熄火瞬间,SERN会产生较大的冷热态俯仰力矩差,影响飞行器的稳定性。现有解决方法主要是利用几何/气动调节方式,但都有不利影响。本文提出了基于膨胀度可控的SERN设计的新方法,将采用该方法得到的喷管模型B与基准喷管模型A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模型B进行缩比冷流试验,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良好。研究结果表明:飞行马赫数为4.5时,模型B的推力系数比模型A仅仅下降了0.1%,而模型B比模型A的冷热态俯仰力矩差减小了80.49%;飞行马赫数为6.5时,模型B的推力系数比模型A不仅上升1.1%,同时模型B比模型A冷热态俯仰力矩差还下降12.73%,验证了设计思想的正确性,为提高SERN俯仰力矩性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88.
高超声速飞行器通流模拟方法与风洞验证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合运用风洞测力、测压和脉动压力测量与分析技术,给出了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通流缩比模型风洞验证试验方法。选取轴对称布局和升力体外形模型,通过风洞验证试验,研究了不同进气道喉道高度条件下模型通流状况与气动特性,以及在给定进气道喉道高度条件下改变雷诺数对模型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验证试验可有效实现风洞模拟进气道不同工况通流条件,达到研究模型气动特性和优化进气道设计的目的;对于升力体布局外形,雷诺数的变化对模型的通流特性影响很小,可为模拟实际飞行条件提供一定依据。相关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可作为开展此类模型风洞试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989.
旋转流场下的振荡动导数试验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飞机在旋转流场下的非定常气动特性,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所在Φ5m 立式风洞开展了旋转流场下的振荡动导数试验技术研究。本文推导了在旋转流场下识别组合动导数的方法,介绍了试验设备,获得了在旋转的同时,由振荡产生的3个组合动导数,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将单自由度动导数结果与Φ3.2m 风洞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旋转/振荡耦合试验结果表明:旋转运动使得俯仰组合动导数变得不稳定,而对于横向组合动导数,大转速则会显著增大非线性。该试验技术能够为研究旋转流场下的非定常气动特性提供一个有效的试验平台。  相似文献   
990.
平面扩压叶栅流场犘犐犞与三孔尾迹探针对比测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PIV技术在暂冲式高亚声速平面叶栅流场中遇到的示踪粒子投放问题,通过采用高压雾化式粒子发生器以及安装在稳定段前的撒播器,有效地使示踪粒子均匀地与主流混合,并成功开展了某扩压平面叶栅叶片槽道及出口尾迹可视化测量,获得了零迎角、进口马赫数0.2~0.8状态下的二维速度矢量场。为了验证PIV在叶栅流场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在相同工况下,将PIV测量结果分别与数值计算结果和三孔尾迹探针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PIV技术测得的叶栅中截面二维速度矢量场合理地反映了叶片槽道及尾迹的流动结构,与数值模拟结果较为接近;PIV与三孔楔形尾迹探针在叶栅出口尾迹的测量所获得的气流速度和主流区的出口气流角重合性较好;尾迹分离区的出口气流角重合性略差,主要原因是尾迹区气流角超出了探针校准范围,这也说明了PIV测试技术优势。本文提出的PIV测量技术也可用于连续式叶栅风洞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