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69篇
航空   324篇
航天技术   68篇
综合类   62篇
航天   7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将多层快速非均匀平面波算法(MLFIPWA)用于求解二维介质柱的电磁散射,给出了计算模型。在积分方程法求解电磁散射中,用快速非均匀平面波算法(FIPWA)对目标分层分组,附近区直接计算,非附近区通过聚合、转移和配置加速矩矢相乘,减小MLFIPWA的数值计算量。算例表明:MLFIPWA特别适于处理电大尺寸目标的电磁散射。  相似文献   
102.
随着现代战争中空袭模式的发展变化,防空导弹拦截的目标已由单机目标逐渐演变为编队目标.因此,研究拦截多机种、多架次编队目标情况下的武器系统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战意义.基于单个目标的制导误差平面的定义已经不能够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拦截双目标及多目标编队情况下的制导误差平面定义进行了拓展,实现了在接近实战条件下的制导精度的数学建模和仿真研究,使研究武器系统拦截编队目标的制导性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3.
平面埋入式进气道的口面参数选择与试验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姝  郭荣伟 《航空学报》2005,26(3):268-275
为了提高飞行器的隐身性能和降低其迎风阻力,采用具有平面腹部的低雷达截面外形机身与埋入式进气道的组合是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但迄今尚未有成熟的平面埋入式进气道设计方法可供借鉴,为此对平面埋入式进气道口面参数进行了组合对比研究,旨在通过口面参数的选择来改善进气道的气动性能。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组口面参数设计了一梯形进口的平面埋入式进气道方案,并进行了高速风洞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进口侧棱决定了所产生的卷吸涡的强度,而前唇口导流角决定了进口段的横向压力梯度,两者均是驱动主流进入进气道内部的关键因素,为此对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和周向畸变指数均有着重要影响;后唇口型线特征参数对进气道出口总压高低压区的分布起着调节作用,为此可以作为控制周向畸变指数的一种辅助措施。(2)合适的口面参数能明显改善平面埋入式进气道的性能。选取23°导流角、4°侧棱角以及30°后唇口型线特征参数组合进行了方案设计和风洞试验验证,在Ma0=0.7,α=-2°~8°,β=0°~2°的范围内,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在0.920~0.952之间,周向畸变指数在1.142%~2.237%之间,达到了实用水平。(3)研究范围内,攻角的增加有利于改善平面埋入式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和周向畸变指数,而小角度侧滑时对出口流场畸变的影响不大,不仅未下降,反而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104.
将基于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与能准确描述翼型粘性流动的NS方程以及旋翼气动分析模型结合起来,以旋翼最大悬停效率作为优化设计的目标对旋转机翼飞机的机翼进行优化设计,设计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设计旋翼的气动性能得到了提高,达到了优化设计的目的,旋翼优化设计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5.
双立尾/三角翼布局的立尾抖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航的风洞中进行了双立尾-三角翼布局的立尾抖振实验,目的是研究立尾抖振产生的原因.主要采用了激光测振仪测立尾加速度和动态压力传感器测立尾表面的动态压力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旋涡破裂以后,立尾上就会产生强烈的抖振.抖振是由立尾上表面压力的周期性脉动造成的.对机翼和立尾表面的压力频谱分析表明,立尾上的压力脉动来源于机翼前旋涡破裂流中的螺旋波.对于本实验使用的模型来说,当机翼迎角α=0°~20°范围,由于流动是附着流和涡流,所以立尾没有明显抖振;当机翼迎角在α=20°~56°范围,立尾处在破裂涡流的范围,立尾抖振明显,并且抖振强度在35°~50°之间达到最大.因此,三角翼破裂涡流中的螺旋波正是双立尾产生抖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6.
教练机训练效能对飞行学员掌握飞行技能和战术水平有重要作用,量化评估教练机训练效能是优化训练体制和评估飞行训练大纲的前提.典型的教练机训练效能计算模型对飞机的航空电子系统、操纵系统考虑不足,对飞行参数选择有局限性.利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改进的教练机训练效能评估模型弥补了这些不足,同时对飞行科目权重给出了新的选择方法.改进模型能够很好地适应第三代战斗机飞行员训练效能评估,为现代飞行训练大纲和飞行训练体制评估提供了基础,算例结果证明改进模型更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07.
Longitudinal distributions of post-midnight equatorial ionospheric irregularity occurrences observed by ROCSAT-1 (1st satellit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moderate to high solar activity years in two solstices are studied with respect to the vertical drift velocity and density variations. The post-midnight irregularity distributions are found to be similar to the well-documented pre-midnight ones, but are different from some published distributions taken during solar minimum years. Even though the post-midnight ionosphere is sinking in general, longitudes of frequent positive vertical drift and high density seems to coincide with the longitudes of high irregularity occurrences. Large scatters found in the vertical drift velocity and density around the dip equator in different ROCSAT-1 orbit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large and frequent variations in the vertical drift velocity and density that seem to be able to provide sufficient perturbations for the Rayleigh-Taylor (RT) instability to cause the irregularity occurrences. The need of seeding agents such as gravity waves from atmospheric convective clouds to initiate the Rayleigh-Taylor instability may not be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08.
本文首先叙述了在空天飞机概念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进行气动力特性工程预测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美国超声速和高超声速任意物体程序(S/HABP)中的计算无粘压力的方法,重点介绍了选择方法的原则。在这基础上,介绍了一种在超声速和高超声速均一致适用的方法,它是采用 Dahlem-Buck 经验公式,并对修正牛顿公式中的修正因子 K,绐出了对飞行器各部分各不相同的计算公式。最后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9.
本文首先介绍了乘波外形的基本概念和空天飞机采用乘波外形的优点,然后介绍了利用楔的流场和圆锥流场构筑乘波外形的方法和气动力性能的计算公式,在简单地评述了乘波外形优化工作的进展之后,重点介绍了考虑粘性的乘波外形优化方法和乘波外形气动力性能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较。对乘波外形与超燃冲压发动机一体化方面的近代工作也作了介绍。最后,对乘波外形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0.
介绍一种钼条垂熔的单片机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控制电路由MCS-51单片机构成,主电路电流调节由双向晶闸管实现。该系统能自动模拟钼条垂熔工艺过程中电流的变化规律,对系统垂熔电流进行跟踪调节,保证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垂熔电流随指定曲线进行变化。垂熔过程结束后可自动停机,并给出指示信号。垂熔过程中一旦发生断条,系统可自动关闭主电路,给出继条故障报警信号。系统运行表明,系统工作安全可靠,抗干扰能力强,完全可以取代现有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