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2篇
航空   131篇
航天技术   31篇
综合类   56篇
航天   3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无线传感器网络超声波定位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中,距离定位机制受无线传感器设备功耗、价格和硬件限制及对定位精度的要求,距离定位机制比较容易实现的解决方案.介绍了超声波传感器定位的原理,提出了基于传感器数学模型的目标定位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超声波的目标定位系统,最后分析了超声波传感器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2.
超声波马达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声波马达是一种由超声振动而获得驱动力的新型电机。它利用作为定子的压电陶瓷振子,通过压电效应产生高频振动并依靠摩擦力来驱动压置在其上的转子运动。其特点;结构简单,且转速低,单位体积转矩大,响应性能良好,控制性能好,效率高。  相似文献   
93.
薛红前  陶华 《航空学报》2004,25(1):93-96
 应用超声疲劳试验技术,完成了20kHz频率下(R=-1,R=0 1)的疲劳试验,获得球墨铸铁GS51在亿周次范围内的疲劳性能。通过20kHz频率下的超声疲劳试验和35Hz频率下的常规疲劳试验,确定了球墨铸铁GS51在104~1010周的S N曲线,并对105~107周之间2种频率下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疲劳循环大于107周时,试件仍会发生疲劳断裂;在107~1010周之间,疲劳强度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下降。比较107周内20kHz和35Hz下的试验结果,表明超声疲劳试验中,频率对球墨铸铁GS51疲劳性能的影响不大。经扫描电镜观察疲劳断裂试件发现,在高周疲劳条件下,疲劳破坏主要源于试件表面不均匀分布的球墨和试件内部的缩孔。  相似文献   
94.
初步研究了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在A-100钢电子束熔丝成形制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在A-100钢电子束熔丝成形制件微裂纹检测和大厚度制件检测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与成形路径等因素相关的微观组织结构对检测技术的应用有较大影响;超声波入射方向和角度选择对微裂纹的识别非常关键;制件内部微裂纹存在与平行于逐层生长方向的某端面呈现小倾角或近似平行的断续拐弯状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95.
以椭圆超声振动切削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有限元仿真和切削实验,研究了切深变量对其切削过程中机理的影响。指出在微小的切深条件下,刀尖钝圆影响不可忽略,其切削过程表现出微细切削特性。一方面,基于微细切削理论,建立了正交椭圆超声振动切削运动学和力学模型,将切削区分为后刀面回弹区、刀尖犁切区、刀尖剪切区和前刀面摩擦区四个区域,并依次对四个区域内不同切深条件下各个切削分力进行计算分析。另一方面,对切削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和切削实验。其结果表明:当切深小于最小切削厚度时,切削过程主要为刀具后刀面的回弹挤压与摩擦和刀尖钝圆的犁切作用,不产生切屑,切深抗力大于主切削力;当切深大于最小切削厚度并逐渐增大时,刀尖剪切和切屑与前刀面的挤压与摩擦作用逐渐凸显并成为主要切削方式,此时主切削力逐渐超过切深抗力并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96.
It is well known that grinding techniques are main methods to machine hard and brittle materials such as engineering ceramics. But the conventional grinding has many shortcomings such as poorer surface finish,quicker wear and tear of grinding tools,lower effi-ciency and so on. Ultrasonic vibration grinding (UVG) which combines ultrasonic machining and grinding emerged as a developing and promising technique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experimental studies on UVG were conducted on several kinds of hard and brittle material by altering processing parameters such as vibration frequency and its amplitude,diamond abrasive grit size,cutting depth,feeding speed and rotary speed of tool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lteration in any of above mentioned parameters will bring effects on the processed surface finish of these materials. Of them,the diamond abrasive grit size has the greatest. Moreover,conven-tional grinding experiments were also carried out on these materials. By comparison,it was found that the UVG is supe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in terms of the ground surface quality,the working efficiency and the wear rate of tools.  相似文献   
97.
超声振动载荷下合金的疲劳寿命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金刚 《航空学报》1994,15(11):1386-1389
 应用超声共振试验技术研究了三种工程常用合金(Udimet500,174PH和Ti-6Al-4V)在超声振动载荷(f=20kHz,R=-1)下的疲劳寿命性能,并与常规疲劳载荷(f=20-50Hz,R=-1)下材料的有关性能做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超声疲劳寿命性能与其动态振动特性、机械响应以及载荷体制有关。  相似文献   
98.
吴雁  孙爱国  赵波  朱训生 《航空学报》2007,28(4):1009-1013
 基于Al2O3/ZrO2(n)微纳米复合陶瓷的“晶内型”微观结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重点分析了微 纳米复合陶瓷二维超声振动磨削表面微观形貌。结合磨削表面X射线衍射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研究了“晶内型”微纳米复合陶瓷材料超精密振动磨削表面变质层结构。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二维振动磨削和普通磨削表面均以α-Al2O3和四方相ZrO2为主,存在少量单斜相ZrO2,磨削表面无非晶相产生;磨削表层和基体之间的过渡层的X射线衍射峰具有半峰宽化现象。AFM分析结果表明:细粒度金刚石砂轮普通磨削和振动磨削表面均无微裂纹和断裂破碎,磨削表面粗糙度是由不同幅值的多种波形叠加的结果;AFM轮廓特征分析表明:二维超声振动磨削表面峰谷较均匀,磨削表面均匀一致性优于普通磨削表面;材料晶化过程中产生的固有缺陷是限制硬脆材料近纳米表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
射击精度是衡量火炮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将超声技术用于火炮身管测量以提高火炮身管的加工精度。并过对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源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消除办法,从而将超声测厚技术更加完善的用于火炮身管的壁厚差测量中去。  相似文献   
100.
超声波作用下常温磷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不含任何有毒、污染环境的促进剂的碳钢表面超声波常温磷化工艺.探讨了超声波、及在超声波作用下磷化工艺参数,如温度、时间和pH值对所得磷化膜外观、膜重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波作用下,磷化液不加任何促进剂也能在碳钢表面实现常温磷化,而且所得磷化膜层均匀、致密,呈灰色;磷化膜层耐硫酸铜点滴时间可达到50~120 s,在3%NaCl溶液中产生锈蚀点的时间为4 h;磷化膜层与漆膜结合力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