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5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551篇
航空   1508篇
航天技术   272篇
综合类   222篇
航天   69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一类变结构控制系统滑动模态的特征值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输入双线性常值变结构控制和比例变结构控制及一般双线性常值变结构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将系统推广到一般多输入双线性系统的比例变结构控制,引入排序截尾算子取变结构控制律与状态变量中m个绝对值较大的分量成比例实现对n个被控变量的控制,采用李亚普诺夫方法研究这类系统的滑动模态,得出此类系统产生稳定滑模运动的条件,并对该条件进行讨论和简化,将其表述成系统矩阵与双线性矩阵特征值之间的关系式。同时给出了一个三阶  相似文献   
92.
采用能量平衡方程和离散坐标法近似地建立了金属热防护系统多层隔热材料的一维稳态传热的数学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和纤维隔热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试验数据求解传热反问题,从而得到了模型中的纤维隔热材料的辐射衰减系数、反照率和隔热屏表面辐射发射系数。最后,由实验测得了多层隔热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验证了采用优化参数后,多层隔热材料的传热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3.
载人飞船返回舱的烧蚀热防护技术研究和试验表明,碳化烧蚀材料是再入飞行器最有效的热防护层。对典型的碳化烧蚀体的热性能的预测分析模型和计算方法作了阐述。数值计算结果分别与电弧风洞试验和阿波罗的飞行验证试验作了比较,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94.
基于BP网络的热工过程模型辨识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在辨识火电厂热工过程模型中的应用,利用Visual C^ 语言构造BP神经网络,提出了把BP网络权值转换为传递函数的方法,针对火电厂常见的热工过程,不用人为加入特殊的激励信号,只利用现场生产中自然存在的扰动信号进行辨识试验,试验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5.
飞机液压能源管路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论述了液压能源管路网络系统的建模,着重建立了液体输管路及有关元件的传递矩阵,并给出了如何用特性阻抗法对系统进行求解,最后对飞机液压能源管路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并指出了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6.
高空高速无人飞行器热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飞行时间短、速度和高度变化快、表面温度波动大的无人飞行器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s)热控制系统设计难题,提出了一种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热分析计算方法.即把热天工况、冷天工况和标准天工况作为设计/试验工况;采用参考温度法、高超音速工程预测法或计算流体动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模拟法,确定了飞行器表面温度分布,并把其作为后续热分析数学模型的外边界条件;分析结构热容量对瞬态热载荷的影响,建立与之相应的边值问题方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根据高空高速飞行特点及瞬态热载荷值,确定仪器设备舱调温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97.
龚东升  顾蕴松  周宇航  史楠星 《航空学报》2020,41(10):123609-123609
流体推力矢量喷管型面固定、活动部件少、结构重量轻,能够为高机动飞行器提供有效的飞行控制手段,但无源流体推力矢量喷管热喷流的偏转控制规律尚未完全掌握。为了推进无源流体推力矢量技术的实用化,本文设计研制了适用于微型涡喷发动机的耐高温喷管模型,对该喷管在微型涡喷发动机热喷流状态下的控制规律进行研究。利用非接触光学显示和测量手段——红外热成像拍摄和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主射流流动特性进行研究,获得流动矢量角随二次流控制阀门闭合度变化的控制规律;利用六分量盒式天平测力实验研究无源流体推力矢量喷管的力学特性,获得推力矢量角随二次流控制阀门闭合度变化的控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构型喷管在微型涡喷发动机热喷流下主射流连续可控偏转,最大流动矢量角为-12.3°/12.3°,最大推力矢量角为-12.9°/12.8°,控制规律接近线性,不存在主射流偏转突跳问题。  相似文献   
98.
The 2016 Mw 6.0 Italy earthquake is successfully recorded by the near-field 10?Hz GPS and 200?Hz Strong Motion (SM) stations, providing valuable data for this study.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is earthquake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GPS data, which contains coseismic deformations analysis, noise analysis, seismic wave picking, and magnitude determination. The noise of most GPS-derived displacement waveforms can be described as a combination of white noise, flicker noise, and random walk noise after the earthquake occurrence, and the spectral indices vary significantly for most stations, implying that the seismic signals have affected the noise characteristic of GPS-derived displacement waveforms. S-transform is employed to assess the GPS capability to detect the seismic arrival time. The SM station AMT and the GPS station AMAT are in good agreement in seismic wave picking, and the difference is only 1.2?s in the north component, suggesting that the outcome of seismic wave picking using GPS data is reliable. Then, a classic empirical formula is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moment magnitude. A robust moment magnitude (Mw 5.90) can be estimated by the nine GPS stations with about 23.9?s. If four GPS stations near the epicenter is chosen to determine the magnitude, it only take 13.0?s to retrieve a reliable preliminary (Mw 5.82) magnitude, which is 5.4?s ahead of nine stations. In addition, Cross Wavelet Transform (XWT) is adopted to measuring the correlation and phase relationship between GPS and SM records. The result of XWT analysis indicates 10?Hz GPS is capable of capturing reliable and accurate coseismic dynamic deformations, as evidenced by the XWT-based semblance being close to 1 between GPS and SM records. The above results confirm the capability of 10?Hz GPS to capture coseismic dynamic deformations, detect seismic arrival time, and determine earthquake magnitude. Moreover, rapid magnitude determination based on 10?Hz GPS data can be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EW).  相似文献   
99.
从细观力学角度分析并建立了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从制备温度冷却到室温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热应力与复合材料的比例极限应力的关系模型。该模型表明,减少复合材料的残余热应力或提高复合材料的纤维与基体的模量比,均可提高复合材料的比例极限应力。通过单调拉伸实验测试了先驱体浸渍裂解法(PIP)制备的2D SiC/SiC复合材料的比例极限应力,并采用文中建立的比例极限应力与残余热应力关系模型,计算出复合材料SiC基体的残余热应力为-19.5 MPa。分析表明,该结果是合理的。此外,引用了公开文献报道的5种复合材料体系数据,用于验证文中所建立的比例极限应力与残余热应力关系模型的适应性和可靠性,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最大误差为18.6%,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可为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0.
为更好地理解热力学排气系统(TVS)的运行机理,优化其运行参数,针对节流装置,建立了热力学模型,讨论了节流过程中状态参数的变化规律,对比了单相气体、单相液体节流的性能特性,进一步揭示了焦汤节流效应的原理,分析了不同节流背压下节流前低温工质(液氢和液氧)压力和温度对节流性能的影响,并结合TVS实际应用,阐述了节流最大制冷量的利用效果,提出了优化的TVS工作区间。研究表明:在节流过程不发生相变情况下单相气体节流制冷效应要比单相液体节流制冷效应更加显著;而在节流过程发生相变情况下液体节流至两相后,由于空化吸热导致流体温度降低,对于液氢,0.5MPa的压降可产生接近3 K的温降。对于液体节流,节流前压力对节流过程影响可忽略,〖JP2〗而节流前温度和节流背压对节流过程起主导作用;对于液氢在在轨运行工况下,考虑到节流制冷量的充分利用,同时保证换热过程体积含气率不高于90%,推荐TVS系统中节流背压范围为75~143 k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