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6篇
航空   76篇
航天技术   35篇
综合类   5篇
航天   3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为实现螺旋桨轻质量和高固有频率之间的权衡设计,发展了1种桨叶对称削层结构的分区优化方法。为拓宽其高效率的速度和高度范围,应采用变桨距技术,需要设计圆柱形桨叶根部。该桨叶与不同桨距角的桨毂组合装配,可实现人工变桨距,在地面试验中达到高空转速。该螺旋桨采用组合分体式桨毂布局、桨叶内部填充泡沫和碳纤维混合结构,基于NSGA-Ⅱ(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完成了支座固支的桨叶铺层参数优化,得到桨叶质量和频率的Pareto解集,在±10%频率安全裕度外选取最优铺层方案,并与实物测试值对比,结果表明:桨叶质量相对误差2.09%;支座固支的单桨叶频率相对误差9.30%;桨毂固支的组合体频率相对误差2.76%,避开了工作转速共振区间,证明该结构优化方法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2.
为了掌握双气囊临近空间飞艇升空过程中因保形需要而导致的复杂的热运动特性,文章建立了飞艇升空过程中的热平衡模型与运动模型,对某双气囊飞艇的保形升空过程进行仿真研究,获得了临近空间飞艇升空过程中轨迹与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临近空间飞艇保形升空时,升空速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受升空过程中氦气囊膨胀对外做功的影响,内部气体“过冷”现象明显,“过冷”最高可达20K;当飞艇升至驻空高度附近时,内部气体温度快速上升;受净浮力影响,飞艇的升空时间与充气质量呈反比;受夏至日太阳辐射投影面积的影响,飞艇升空过程中俯仰角越大,虽然阻力系数减小,但辐射得热降低,造成整体升空时间增加;气囊超压设置越大,飞艇升空时间越长。研究成果对临近空间飞艇的升空与运行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3.
临近空间飞行器依靠搭载的柔性太阳电池组件和储能电池组构成的能源系统,可在临近空间长期飞行和驻留,完成地面观测、无线通信、军事侦察等任务,因而成为各国航天航空领域发展的热点之一。由于太阳电池组件能量转化效率只有20%左右,大部分太阳光能量吸收后转化为热。这部分热传导到高空气球内部,将造成内部气流紊乱,增加高空气球姿态控制难度,而温度升高引起的热应力甚至可能破坏柔性太阳电池组件。本文通过计算机模拟太阳组件在高空气球蒙皮上的工作条件,建立组件结构模型及热传递数学模型,仿真得到电池组件实际工作时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情况,对高空气球供电组件的结构优化、工作状态的掌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4.
We present an analysis of the response of quasi-10-day waves (Q10DWs) to the sudden stratospheric warming (SSW) event which occurred on March 23, 2020. The Q10DWs are observed in the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MLT) region by three meteor radars, which are located at middle latitudes along the 120°E meridian from Mohe (MH, 53.5°N, 122.3°E), Beijing (BJ, 40.3°N, 116.2°E), to Wuhan (WH, 30.5°N, 114.6°E). The Q10DWs reveal similar temporal and altitudinal variations during the SSW in the MLT region at the three stations. The activities of Q10DWs are also captured in th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from the 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 (SABER) on the Thermosphere Ionosphere Mesosphere Energetics and Dynamics satellite in the MLT region.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Q10DW phases indicates that the Q10DWs might be in situ generated due to mesospheric instabilities at higher latitudes around MH and then propagate southward to lower latitudes at BJ and WH. The atmospheric instabilities are not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the excitations of Q10DWs at lower latitudes, while the observed equatorward propagation of the Q10DWs is important. Our result provides the observational evidence for latitudinal couplings in the MLT region after the SSW onset, which is achieved by southward propagating planetary waves in the MLT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