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7篇
  免费   441篇
  国内免费   102篇
航空   1088篇
航天技术   68篇
综合类   84篇
航天   3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8 毫秒
91.
激波聚焦诱导气液两相爆震燃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以激波聚焦和增加障碍物方式诱导煤油-空气气液两相爆震燃烧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脉冲爆震发动机(PDE)中气液两相流的喷射、雾化、掺混过程.研究发现环形爆震波在爆震管凹腔内经过反射、汇聚后能够引燃可燃混合物.而在障碍物处,激波的反射和再反射聚焦能够形成高温高压点(2700K,25MPa),产生局部爆炸,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脉冲爆震燃烧(波面速度为1900m/s,温度为2 950K),有效地缩短由缓燃向爆震转变(DDT)距离至0.45m.  相似文献   
92.
不同热值生物燃料燃烧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莉  夏姣辉 《航空动力学报》2014,29(10):2348-2354
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涡耗散湍流燃烧模型、P-1辐射传热模型对二维简化燃烧室燃料甲烷气、沼气、生物质气的燃烧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比较不同截面的燃烧情况,分析燃烧室内的温度分布、NOx质量分数分布、流场结构,研究了不同热值燃料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在入口空气、燃料质量流量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燃料热值降低,燃烧温度降低,温度分布更均匀,NOx排放量减少,流动速度降低;适当调节余气系数,能改善燃烧效果,温度分布仍满足高热值燃料燃烧温度高于低热值燃料燃烧温度的规律;在生物燃料混合气中掺入不同热值的可燃成分,可改变混合气的热值,恰当的混合比例能更好地发挥生物燃料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钝体改进结构对先进旋涡燃烧室燃烧流动特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先进旋涡燃烧室凹腔稳焰机制,提出了一种后钝体结构改进方案,并对改进后的燃烧室燃烧特性进行了预混和非预混燃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预混燃烧条件下,当量比为0.6和1.0时,钝体改进结构可有效增强凹腔内旋涡流动强度,增加凹腔内温度,同时使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另外,凹腔内温度随预混进气速度增加而增加,且当速度增大到一定值时,温度变化不明显;非预混燃烧条件下,钝体改进结构可改善凹腔内旋涡流动及温度分布,在贫油燃烧状态时,凹腔内仍可维持较高的温度;钝体改进使燃烧室质量更小,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4.
为探究不同旋流器位置和数目对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性能的影响规律,运用FLUENT软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法对某旋转流线涡燃烧室冷态流场和燃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位置,旋流器距离燃烧室头部为88 mm时流线涡更稳定、更不易脱落,且燃烧效率最高,火焰长度也最短,燃烧效果最理想;旋流器数量的改变对压力损失和火焰长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3个旋流器产生的涡范围更大,且会使空气与燃料掺混得更好,壁面温度场更加理想,燃烧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95.
提出了利用高焓气体自发光作为高超声速流场显示的方法,介绍了在使用高焓运行的激波风洞中,对二维模型的高超声速绕流流场使用此种方法的初步结果,可观察到二维棱形柱的尾流和马赫波的相交。结果表明此种方法不需外加光源,对于结构限制无法设置透明部件的模型,无疑是简单可行的。  相似文献   
96.
针对高空模拟舱内逆向布置的推力室点火瞬时过程中舱内压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理论和数值仿真分析,推力室高速气流的动能是推力室短程点火过程中舱内压力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为保证推力室点火时舱内的真空度,需要在推力室出口配置导流装置将燃气导出真空舱.对单台和4台并联推力室进行点火试验,试验表明:采用燃气导流能够较好保持舱内真空度,是整机多推力室高空模拟试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7.
The performance of a small and low-cost metal chamber built to simulate th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of lunar surface was assessed and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This chamber is intended for study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lunar surface and subsurface (using soil simulants) and also to validate the technology readiness of certain newly developed payloads planned for future lunar surface missions (Lander/Rover). It is possible to reach down to ∼10−7 Pa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and maintai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ample under investigation to lunar day and night temperatures. The designed system has been subjected to various tests to evaluate its performance and suitability for carrying out experiments in a simulated lunar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98.
A modification of the Zimont turbulent combustion model is presented; the modification makes it possible to describe processes in diffusion and homogeneous flame fronts as well a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that cause flame destabilization. The model is based on the equation for a reaction completeness extent (completeness of combustion). The model realization to simulate the premixed combustion is described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turbulent combustion model is applied to simulate a process of flameout downstream of the flameholder.  相似文献   
99.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推进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吸气式高超声速一体化飞行器最显著的特点是子系统之间的耦合较其他类型飞行器更加强烈,这使得其设计具有挑战性。所有的子系统之间部件相互干涉,包括:气动、推进、控制、结构、装载和热防护等,特别是机体与超燃冲压发动机之间的耦合最为突出。飞行器的前体和后体下壁面既是主要的气动型面,又是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外压缩型面和尾喷管的膨胀型面,在产生推力的同时也产生升力和俯仰力矩。机体与发动机的强耦合作用对飞行器的推力、升力、阻力、俯仰力矩、气动加热、机身冷却、稳定性和控制特性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机体推进一体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ARDC)的相关研究工作,包括:密切曲锥曲面乘波进气道和基于双激波轴对称基准流场内转式进气道设计方法、独创的大尺度脉冲式燃烧加热风洞一体化飞行器带动力试验技术和高超声速内外流耦合数值模拟技术等。对高速飞行中激波边界层相互干扰、流动分离机理、可压缩湍流转捩及其控制、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流动机理等相关基础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强调了对高效高精度计算方法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00.
运动油滴/固体壁面斜碰撞的状态辨识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登  陈国定  方龙  孙恒超 《航空学报》2015,36(4):1359-1366
 航空发动机轴承腔油气两相流动与换热研究是轴承腔润滑与换热设计的重要基础工作,而运动油滴与轴承腔壁面的碰撞状态辨识及特征分析是轴承腔油气两相流动与换热研究的组成部分。基于VOF方法建立了运动油滴与固体壁面斜碰撞数值仿真模型,实现了运动油滴与固体壁面斜碰撞状态的数值模拟,分析了碰撞油滴直径、入射角和碰撞速度对沉积油膜铺展长度、油膜堆积厚度和溅射油滴数目等碰撞状态特征参数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运动油滴与固体壁面斜碰撞条件下的状态判断准则,并得到了文献的物理试验工作的支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油滴入射角减小,沉积油膜铺展长度和油膜堆积厚度增大,溅射油滴数目减少;随着碰撞速度和油滴直径的增大,沉积油膜铺展长度和溅射油滴数目均增大,但油膜堆积厚度对应前者呈减小趋势、对应后者仍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