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2篇 |
免费 | 274篇 |
国内免费 | 29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986篇 |
航天技术 | 244篇 |
综合类 | 151篇 |
航天 | 3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76篇 |
2021年 | 83篇 |
2020年 | 78篇 |
2019年 | 63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65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56篇 |
2014年 | 91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82篇 |
2011年 | 88篇 |
2010年 | 72篇 |
2009年 | 72篇 |
2008年 | 61篇 |
2007年 | 86篇 |
2006年 | 77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91.
为实现仿昆虫翼尖的空间“8”字型运动轨迹,设计了一种基于空间revolute-universal-revolute-spherical(RURS)四杆机构的扑翼机构,通过单自由度驱动即可输出三维的空间“8”字轨迹。运用Denavit-Hartenberg参数法建立了空间四杆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机构进行了优化,得到了利于扑翼飞行的机构参数。基于该空间四杆机构的优化结果,建立了一种微型的扑翼机构虚拟样机,通过ADAMS仿真得到其输出运动并验证了运动学理论计算的正确性。所设计的扑翼机构扑动幅度达到149.8°,扭转角度达到29.9°,且“8”字型扑动规律与昆虫翅膀的运动更为相近。扑翼机构的最大尺寸不超过5.8cm,仿真发现的时间非对称扑动对气动性能有一定提升,对于微型化、轻质化、高效化扑翼飞行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2.
叶尖间隙对离心叶轮偏置分流叶片工作机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叶尖间隙情况下偏置分流叶片提升离心叶轮性能的机理.叶尖间隙较小时,主叶片吸力面附近分离区导致主要损失,分流叶片偏向于主叶片吸力面利于削弱损失、提升叶轮性能;随着叶尖间隙的增加,泄漏流的影响增加以至损失集中于分流叶片和主叶片压力之间的通道,分流叶片宜向主叶片压力面偏置,以减少泄漏流在同一通道的聚集.叶尖间隙和分流叶片周向位置对间隙泄漏流、叶片吸力面分离形成的损失及相互关系有着耦合影响,分流叶片周向位置的改变可以调整通道的横向压力梯度、泄漏流掺混入主流的位置,改善分流叶片两侧通道的损失的分配,分流叶片最佳偏置方向随叶尖间隙的大小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93.
实现机翼前缘形状连续变化柔性机构的拓扑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实现自适应机翼表面的连续准确变化和结构轻量化,将分布式柔性机构引入到机翼形状变化结构设计中。基于SIMP密度 刚度插值模型,以实际位移与目标位移之间的偏差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实现机翼前缘形状连续变化柔性机构的拓扑优化模型,采用Matlab编程对柔性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不同参数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最后使用Ansys9.0对其中一个优化结果进行了机构的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机构可实现机翼前端0~8.14°的变化;不同的体积分数、驱动位置、权重因子将对优化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证明了用分布式柔性机构实现机翼前缘连续形变的可行性和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4.
995.
为了满足变体飞机在气动和结构方面的要求,基于变前掠翼布局,提出一种双滑轨式的翼身连动机构,使飞机气动布局可以在平直翼、前掠翼、三角翼之间自由转换。首先,通过结构框图和三维模型图对双滑轨式翼身连动机构进行了总体概述;其次,对设计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说明;最后,从功能实现和结构设计两个方面对双滑轨式翼身连动机构和传统单转轴式翼身连动机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双滑轨式翼身连动机构可以较好地满足气动外形变化的要求,并且,在同等条件下使翼根处载荷减小35.6%,转轴处载荷减小7.2%。因此,本方案可以作为变体飞机设计过程中的一种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996.
Chang K.C.于近期研究了两传感器非实时分层融合算法的稳定性能,其研究结果表明全反馈条件下的算法融合性能要劣于部分反馈算法,特别是当过程噪声较大时提高传感器与融合中心的通信频率并不能改善全反馈算法的性能。与上述研究不同,重点考察了融合系统中传感器数目对非实时有反馈分层融合算法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过程噪声较大时,增加传感器的数目不仅不能改善全反馈算法的性能反而会使性能降低;所得结论进一步推广和发展了Chang K.C.的研究成果,并从另一侧面验证了融合信息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的论断。 相似文献
997.
998.
含限位的驱动机构具有刚度非线性特征,在正弦振动力学试验中,不同试验量级加速度激励下其主频位置、响应放大倍数等动力学特性均会发生变化,需要开展动力学响应分析提前预示非线性影响,指导产品抗力学环境设计。基于模态缩聚理论,发展了一套针对限位非线性问题的正弦振动响应快速分析方法,可适用于各类复杂驱动机构类产品,避免了大规模有限元模型的非线性计算。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预示不同振动输入量级下限位非线性对产品响应特性的影响,反映出典型的非线性频响突变现象,且计算效率高,可为产品力学特性仿真和力学试验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999.
针对传统电子产品可靠性评估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故障机理和伪失效寿命的电子产品剩余寿命预测方法。首先,基于电子产品的故障模式、故障机理分析,确定产品敏感性能参数;然后,对敏感参数退化量进行监测,建立电子产品退化轨迹模型,利用最大似然法估计其参数;最后,根据电子产品退化轨迹,设定故障阈值,得到电子产品寿命分布。通过仿真表明,该方法评估精度较高,对电子产品的可靠性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