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5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169篇
航空   981篇
航天技术   38篇
综合类   104篇
航天   7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埋入式进气道设计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针对导弹用进气道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大偏距、短扩压的埋入式进气道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变更进气道的中心线,面积规律、中心线的倾斜角及双组线喉道的设计参数,并采用进气道唇口光顺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埋入式进气道设计的CAD化,该CAD技术与CFD技术的结合能大幅度地缩短埋入式进气道道设计周期,降低研制成本,实验结果表明,由该文提出的方法设计的埋入式进气道不做任何型面修改即可达到较好的气动性能。  相似文献   
992.
本文用守恒型全速势方程模拟进气道内外的三维跨声速流场,并用高效AF2近似因式分解格式进行迭代求解,计算网格用近似保角变换法生成,文中还给出了带中心锥和不中心锥几种进气道流场的计算结果,以及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相似文献   
993.
对一种低雷达散射外形弹体下埋入式进气道的某设计方案进行了进气机理研究和低速气动实验研究。实验模型为低雷达散射的多边形弹体和埋入式进气道的组合。由于平面上的埋入式进气口进气困难,因此模型采用了由矩形进口逐渐过渡为圆形出口的进气道。通过对模型的CFD流场数值分析揭示了该平面上埋入式进气道的进气机理是进口侧梭产生涡,涡卷吸进气。通过对模型的低速气动实验研究获得了该埋入式进气道的流量特性以及气动特性随迎角和侧滑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给出的进气道在低速气动实验时具有良好的流量特性和气动性能,较好地解决了埋入式进气道在平面弹身上难以进气的问题。因此可以推断,本文提出的埋入式进气道与低雷达散射弹身一体化设计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4.
结合一类似于“全球鹰”的无人侦察机外形 ,对一种新型高隐身低外阻进气道进行了如下设计 :采用背负式布局方案 ,使用无隔道技术 ,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进口截面形状。加工了风洞试验模型并开展了验证性风洞实验研究工作。结果表明 :(1 )尽管受到机头遮蔽的不利影响 ,且没有采用传统的附面层隔道 ,所给出的背负式无隔道进气道方案性能 (Ma :0 5 0~ 0 70 ,α :- 4°~ 6° ,σ >0 975 )与常规的有隔道“S”弯进气道相当 ;(2 )特殊进口截面形状及无附面层隔道技术的采用将进气道与机身有机地融为一体 ,使进气道整体都处于飞行器头部的遮蔽之中 ,这有利于改善飞行器的阻力特性和隐身性能 ;(3)进气道出口截面上未发现因附面层吸入而造成的低总压区 ,这说明高度与当地附面层厚度相当的进口鼓包能有效地隔除附面层中能量较低的气流 ;(4 )研究范围内 ,负攻角对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有利 ,正攻角对周向畸变指数有利 ,而侧滑角则对两者均有着不利影响 ;(5 )唇口的设计对进气道的侧滑角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进气道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应考虑唇口设计的改进  相似文献   
995.
背负式S形进气道设计及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无人机布局特点,设计了一种短扩压、大偏距、背负式S形进气道。设计中采用变厚度唇口技术,两曲面相贯构造斜切进口技术,并对前人提出的扩压器中心线方程和面积变化规律进行了改进。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分析了S形进气道的内流特性及机身对S形进气道性能的影响。此外,作为验证,进行了进气道与发动机的地面试验,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都表明,S形进气道具有较好的气动特性,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6.
旋转方截面U型通道分离流二阶相关分量测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深入了解旋转涡轮叶片内冷通道中的紊流特性,并为CFD研究提供实验数据,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A)测量了旋转U型通道中分离流的雷诺应力分量。通道的转轴与弯道的曲率轴平行,测量是在与转轴垂直的对称平面中进行的,流动状态为Re=100,000,Ro=0,0.2和-0.2。直接测量的分量为ux^2^-,Ux^2^-和uxux^-,结果表明旋转对紊流分布的形式有很强的影响。在测量的三种旋转状态中Ro=0.2的正转和Ro=0.2的负转分别具有最低和最高的紊流强度。根据测量到的信息估算了雷诺应力uiuj^-的产生率,结果显示负转的产生率比正转时高。  相似文献   
997.
介绍几何喉道上游具有不同进口侧板、不同槽宽的附面层吸除槽和槽腔出口不同放气孔面积的二维超音速进气道,在自由流马赫数:Ma_∞=1.793,2.037,2.292,2.557;攻角:α=0°,3°,6°,10°,-6°条件下的实验研究结果。讨论了零攻角下,有无吸除时进气道的流型、性能和不同侧板、吸除槽宽、放气孔面积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二维超音速进气道的攻角特性;描述了进气道结尾波系随下游反压增高时的波系演变图案,录相显示了具有一定槽宽、一定吸除量的实验模型具有连续的气动特征,如同全外压式进气道那样,结尾波系从超临界连续地通过槽区到达亚临界。  相似文献   
998.
超高空系缆气球的空气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国华 《上海航天》2001,18(3):22-25
介绍自然形状和流线形状两种高空系缆气球的空气动力特性。着重探讨攻角和雷诺数对升力、阻力和俯爷力矩的影响。指出:合理、良好的气动外形(具备可靠的稳定性和最小阻力),对提高抗风能力、增加留空时间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10°尖锥气动特性边界层转捩诱导量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风洞实验的方法在国内外首次测出了10°尖锥气动特性的转捩诱导量,包括转捩诱导法向力及其作用点,转捩诱导俯仰力矩和尖锥压心的转捩诱导量。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转捩诱导量随Re数的变化趋势合理,具有确定的规律性。研究认为,这些转捩诱导量产生的原因是细长锥边界层转捩的不对称性。利用这些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边界层转捩何以对细长锥的气动静稳定性和气动稳定性产生极为显著的影响以及静、动稳定性转捩诱导量之间的相关现象。此外,这个研究结果还有助于证明边界层转捩将影响物面的压力分布。本研究是在M=5,α=0°的流场中完成的,实验的Re数范围为ReL=2.8×106~13.8×106。  相似文献   
1000.
二元混压超音速进气道湍流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二元混压超音速进气道湍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中将无波动无自由参数耗散差分格式与对流迎风矢通量分裂技术耦合使用,应用Baldwin-Lomax代数湍流模型,按照MacCormack时间分裂方法对贴体坐标系下二维雷诺平均N-S方程进行差分离散,模拟了二元混压超音速进气道在临界和非临界流动状态下整个流场的流动情况。进气道主要部分的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