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3篇
航空   223篇
航天技术   42篇
综合类   20篇
航天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傅玉灿  徐鸿钧 《航空学报》2001,22(3):222-226
提出了运用磨削弧区强化换热技术开发高效磨削潜力的创新构想,并在开槽砂轮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能够实现磨削弧区沿砂轮径向定向高压水射流冲击强化换热的新型磨削液供液装置;完成了关于开槽砂轮缓磨时弧区定向高压水射流冲击强化换热效果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2.
冲击加多斜孔双层壁冷却方式多斜孔内换热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研究了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火焰筒冲击加多斜孔双层壁冷却方式中两种不同孔排列方式、不同位置处斜孔内的局部和平均换热情况。方法是在相似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多斜孔进口区附近的换热有明显的增强,其局部换热和平均换热情况与冲击作用密切相关。由于冲击的影响,多斜孔进口区附近的换热系数差别明显,冲击的影响范围一直可达X/D=3.0处;在远离进口区的相应位置上,几种情况下换热系数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73.
主燃烧室冲击/发散双层壁冷却方式壁温验证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检验冲击/发散双层壁冷却方式在真实工况下的冷却效果,在单头部高温高压燃烧试验台上对3种结构的冲击/发散双层壁实验件进行单头部高温高压综合验证考核试验。实验参数模拟推比10一级发动机燃烧室设计点参数进行综合考核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冲击/发散双层壁火焰筒冷却气量约为20%,总冷却效率在0.85~0.96之间,壁温低于1150K。   相似文献   
74.
双层涡轮叶片异形冷却单元内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实际加工成型的双层涡轮导向器叶片内部特征,模化出操场形和椭圆形截面冷却结构。针对其内部应用的冲击/气膜复合冷却形式,实验研究了冲击靶面的换热特性,重点分析了通道截面形状不同时,进口Re数、气膜出流以及冲击孔和气膜孔的相对位置对冲击靶面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中发现通道内部局部Nu数呈中心对称的波浪形分布,并且气膜孔壁面上游的换热效果整体低于下游,只有在靠近气膜孔中心局部区域的换热系数较高。随着进气Re数增加,换热效果逐步增强 。实验数据表明,截面形状不同的冷却通道的换热特性规律不同。对于操场跑道形冷却通道,冲击孔和气膜孔顺排时冷却效果较好;而椭圆形冷却通道中,冲击孔和气膜孔错排时冷却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5.
涡轮机匣换热实验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了得到涡轮机匣内部壁面的换热规律,用瞬态液晶测量方法对某型涡轮机匣上表面的换热分布进行了全表面测量.机匣具有包括冲击、凹槽、阵列孔抽吸等的复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射流冲击是造成上表面传热系数增强的主要因素,在冲击影响区域换热较强,其余区域换热较弱.实验结果对涡轮机匣内部流动换热计算、温度场计算、叶尖间隙控制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76.
叶片前缘旋流和常规冲击对比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高文  薛彪  彭力  夏全忠 《推进技术》2011,32(4):576-580,585
为了寻求更好的叶片前缘内冷结构,对旋流冲击和常规冲击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了二者的涡流结构、传热强度、流动阻力、综合传热性能和热均匀性,研究了通道Re数和冲击间距对这些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冲击形成的旋涡有利于传热的增强和热均匀性的提高。在所研究的Re数(2×104~7.78×104)和冲击间距(3.3~5倍直径)范围内,旋流冲击与常规冲击相比平均传热增强18%~34%,增幅随Re数和冲击间距的增大而增大;流阻增大10%~26%,增幅随Re数和冲击间距的增大而减小;综合传热性能增强20%左右;热均匀性提高60%左右。  相似文献   
77.
X-ray studies of high-redshift (z > 4) active galaxies have advanced substantially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largely due to results from the new generation of X-ray observatories. As of this writing X-ray emission has been detected from nearly 60 high-redshift active galaxi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observational resul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models of the first massive black holes, and it discusses future prospects for the field.  相似文献   
78.
为了提高航空发动机帽罩冲击防冰结构的设计分析水平,对单孔冲击式帽罩前缘结构的流动换热特性进行数值研究,分析了不同冲击孔径与不同冲击雷诺数对帽罩前缘速度流场、换热系数与努塞尔数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冲击雷诺数一定的条件下,冲击孔径越大,射流核心速度和前缘壁面附近的气流速度越小,前缘冲击区形成的涡流团越大,当孔径D=6 mm时,小孔径冲击下前缘区整体换热效果不如大孔径的,而在滞止区的换热效果则要优于大孔径的;当D>12 mm时,孔径大小对壁面换热基本没有影响;在冲击孔径相同时,增大冲击雷诺数使得冲击射流、前缘壁面附近及侧壁曲面通道内的气流流速增大,冲击区内的涡流团则逐渐减小;冲击雷诺数的增大也增强了前缘冲击区的换热特性。  相似文献   
79.
针对高压涡轮叶片气膜孔的轴线方向测量难题,将非接触式的视觉测量技术与常规的多轴坐标测量技术相结合,搭建了气膜孔五轴视觉坐标测量系统,以在气膜孔的测量方法和设备方面开展探索与研究。为了获取被测气膜孔的轴线矢量参数,提出了采用景深合成技术来实现气膜孔形貌的三维重建,并将工业相机获取到的图像序列转化为三维物理数据的测量方法,而后通过空间直线拟合获取到了被测气膜孔的轴线矢量,以表征气膜孔的轴线方向。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选取某型高压涡轮导向叶片作为被测物体,应用该测量系统对其前缘部位上的目标气膜孔进行了轴线矢量参数的10次等精度重复测量试验,轴线角度的重复性测量误差不大于0.30°,从而提供了一种气膜孔轴线方向的测量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0.
为解决多斜孔壁应用于实际燃烧室时容易出现前端冷却效果较弱的问题,采用多斜孔非均匀孔排设计,对壁面前端的开孔分布规律进行了重点优化,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孔排规律对冷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均匀孔排布设计可使流量分配规律得到优化,挖掘了壁面后端冷却气的冷却潜力,改善了壁面温度的均匀性,且控制在材料许用温度范围内;轴向温度梯度有所减小,同时冷却空气量明显减少;在开孔面积一定的前提下,采用增加孔数,减小孔径的方式能获得较佳的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