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2篇
航空   112篇
航天技术   28篇
综合类   20篇
航天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机翼防冰过程中冰脊问题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机翼防冰过程中冰脊的形成特点及冰脊对机翼气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基于经典的Messinger结冰模型开发了多步结冰程序,对不同条件下过冷水滴的撞击结冰进行了热质耦合计算,计算结果和文献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热质耦合算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环境温度、飞行速度和不同加热功率等条件下冰脊的生长特点和机翼的气动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非霜冰条件下,冰脊主要在热防护极限外并紧挨着热防护极限的位置处形成和发展,而在霜冰条件下,冰脊主要在机翼下表面形成,但是在热防护区域内有显著的结冰出现,该条件下的结冰对机翼的气动特性具有较大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72.
《中国航空学报》2016,(3):585-595
In this paper,the effects of icing on an NACA 23012 airfoil have been studied.Experiments were applied on the clean airfoil,runback ice,horn ice,and spanwise ridge ice at a Reynolds number of 0.6 106 over angles of attack from 8° to 20°,and then results are compared.Generally,it is found that ice accretion on the airfoil can contribute to formation of a flow separation bubble on the upper surface downstream from the leading edge.In addition,it is made clear that spanwise ridge ice provides the greatest negative effect on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airfoil.In this case,the stall angle drops about 10° and the maximum lift coefficient reduces about50% which is hazardous for an airplane.While horn ice leads to a stall angle drop of about 4° and a maximum lift coefficient reduction to 21%,runback ice has the least effect on the flow pattern around the airfoil and the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so as the stall angle decreases 2° and the maximum lift reduces about 8%.  相似文献   
73.
介绍了蓄冷技术及其在空调中的应用,指出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提高制冷系统COP和缓解电力供需矛盾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4.
飞机机翼表面霜冰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强  曹义华  钟国 《航空动力学报》2010,25(6):1303-1309
基于欧拉两相流理论对三维情况下飞机机翼表面的霜冰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水滴拟流体模型建立三维水滴控制方程;提出一套水滴控制方程的数值求解方法;由三维水滴流场的求解结果计算机翼表面的水滴收集特性,提出一种三维积冰外形的生成方法,完成了对飞机机翼表面霜冰的三维数值模拟.对ONERA M6机翼在不同迎角下霜冰的积冰情况进行了数值预测,并分析了结冰条件对积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利用结冰风洞设备和电加热装置,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来流速度、环境温度和加热功率对冰脊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来流速度、加热功率的增加,冰防护区长度增加,冰脊往下游推后,而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冰防护区长度减小,冰脊往上游靠近。冰脊的生长规律是从冰防护区外下游某位置开始冻结,逐步往冰防护区发展,从而为电热除冰系统加热模式的选取和传热特性的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6.
多段翼积冰的数值模拟及防冰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飞行器翼面积冰预测问题,通过对积冰形成机理的分析,提出了基于经典Messinger模型的积冰表面传质传热的改进模型;通过引入对多段翼空气流场的插值计算,建立了多段翼翼面积冰预测模型;考虑防冰系统向翼面控制体带入的等效热功率,提出了防冰条件下的积冰预测方法.通过对算例的分析对比,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表明本文提出的结冰计算模型合理,能够用来进行积冰预测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翼面结冰后的飞行动力学问题及防除冰系统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7.
冰脱落对电热除冰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脱落对电热除冰传热特性的影响是电热除冰过程中的重要特征.采用有限体积法和混合网格技术,基于热焓方法将传统的相变传热模型应用到电热除冰计算中,研究了冰脱落对电热除冰传热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加热模式和加热单元间隔对除冰结构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无间隔除冰单元是有间隔除冰单元的特殊情况,其蒙皮表面温度历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冰脱落后,无间隔除冰单元蒙皮表面温度开始剧烈上升然后逐渐缓慢上升.而对于有间隔除冰单元,随着间隔上加热功率的降低,温升过程逐渐缓和.单元间隔的加热功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表面温度出现温降过程.当传递到蒙皮表面的热量和对流换热带走的热量差逐渐趋于稳定时,表面温度又开始逐渐稳定的上升.  相似文献   
78.
为改进飞机防冰技术和科学合理除冰,对冰和材料表面的冻黏强度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冻黏形成机理的和界面受力状态发现,冻黏强度受结冰环境和材料特性2大类因素影响,其中环境温度和材料表面粗糙度变化可引起冻黏界面状态改变,对冻黏强度的影响是非线性或非单调变化的,对此尚难以建立合适的理论预测模型。通过试验测试研究和分析了在不同温度和不同表面粗糙度下冰与常用金属铝、铜之间的冻黏强度。试验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冻黏机理和改进防/除冰技术,对于采取合适的表面加工技术以降低表面冻黏强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9.
电脉冲除冰系统的除冰实验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搭建了电脉冲除冰实验台,完成了脉冲放电500V时的除冰实验,获得了三次除冰激励后的除冰效果.同时,为数值模拟除冰过程,求解了除冰动力即铝板在涡流场作用下的脉冲压力分布,建立了冰-铝板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利用ANSYS单元生死技术瞬态非线性分析了冰层的失效单元,比较了Labeas冰层失效准则与第一强度理论分析冰层失效的效果.结果表明:加载除冰激励后,利用第一强度理论数值仿真去除冰层范围的结果更符合本次除冰实验.   相似文献   
80.
针对大多方法感知范围局限、信息来源单一、空间时间复杂性高及准确性偏差较大等问题,提出了分层感知模型与构建广义立方体感知网络安全态势的方法.将监测到的连续型态势因子数据经"3σ法则"离散化预处理后,聚合在所构建的广义立方体格中,纵向上融合成组件的安全态势,横向上对组件安全态势采用统计的方法融合成网络的安全态势,为增强网络安全性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利用网络实例数据对所提出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