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7篇
航空   147篇
航天技术   14篇
综合类   25篇
航天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高速下模型头部扰动与非对称涡流动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尖拱细长旋成体模型,在M=0.4~1.2范围内,通过表面压力测量和PIV流态观测手段,对高速情况下模型头尖部微扰动与大迎角非对称涡流动的响应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此高速范围内,尖拱细长旋成体的大迎角流动仍然呈现出非对称多涡结构,头部微扰动对非对称涡有影响,但对模型的非对称气动力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2.
在平板上开设单排气膜孔,并通过红外测温法,实验研究了四个典型吹风比(0.5、1.0、1.5和2.0)下圆柱形气膜孔(CH)安置上游沙丘形斜坡(SDR)的绝热气膜冷却效率,并与平直楔形斜坡(SWR)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数值模拟对不同形状的上游斜坡作用机制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相比SWR,SDR可以诱导出特有的反肾形涡对,因而其在强化气膜冷却方面更具优势。在小吹风比下(吹风比为0.5),SWR和SDR可以分别提高特定区域(孔下游15倍孔径范围内)的面积平均气膜冷却效率达26%和75%左右,在高吹风比下(吹风比为1.5),两者的相对提高幅度分别高达100%和150%左右。  相似文献   
163.
张浩  臧朝平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10):2205-2215
采用积分的思想,将曲面机匣看作由若干圆柱机匣积累而成,将曲面机匣振型数据插值到一个圈数×点数×层数的三维像素空间内,能够实现径轴向Tchebichef矩(RAT矩)对曲面机匣模态振型的识别。利用RAT矩函数从曲面结构模态振型数据提取矩特征值,实现对振型数据的压缩,基于矩特征值的相关性分析能够很好地描述重模态现象,弥补了传统模态置信准则(MAC)值对于重模态描述的缺陷。进而将矩特征值代替振型数据,作为目标函数,应用于模型修正。矩特征值的数据量远小于振型数据,能够提高计算效率、避免修正结果不收敛。考虑到工程部件大多非完全轴对称,以一个带有非对称凸台的航空发动机机匣为例,基于RAT矩进行模态计算、相关分析和模型修正,发现同时利用频率与RAT矩进行模型修正,相关性有明显的提升,例如第9阶模态的相关性由35.35%提升到67.21%。各阶模态对的频差也都明显降低,最大频差由14.56%降至9.09%。证明了RAT矩函数能够应用在三维曲面非对称机匣的模型确认中。  相似文献   
164.
综合介绍了直升机旋翼桨尖涡位置、结构、旋动速度、轴向速度、涡核半径、以及紊流特性等研究。  相似文献   
165.
运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关于较高教育水平的甄选理论,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引博从政”现象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中存在不确定性和招聘方与应聘方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且招聘方获得应聘方相对准确的信息的成本较大,所以理性行为人为减少这些现象的发生,需要某种甄选手段。因此,“引博从政”就成为政府决策者在现实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6.
高超声速二维前体进气道一体化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飞行器前体进气道的一体化优化设计中,最大总压恢复系数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参数.本文从二维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最大总压恢复系数入手,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高超声速飞行器从2波系到6波系的二维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进气道的一体化优化设计计算模型.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和序列二次规划法(SQP)分别计算了进气道内一道内激波和两道内激波时的情况,给出了进气道的最大总压恢复系数、进气道内马赫数、激波偏转角和激波强度随来流马赫数的变化关系.比较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可知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7.
通过对细长拱柱旋成体大迎角绕流不同截面测压结果分析,探讨了绕流Re数对非对称涡结构和气动特性的影响,得出Re数不仅影响分离线位置和绕流流态结构,而且影响边界层的绕流特征及其分离涡的强度,非对称性的出现与细长体两侧边界层的绕流特征和分离涡的强度不等存在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同种流态下,两侧边界层的绕流特征和分离涡强度不等是造成侧向力的主要原因;在两侧不同的流态下,转捩不对称是产生大侧向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8.
通过低速和高速风洞试验对翼身组合体的前体非对称分离涡气动特性的研究,以及对旋成体非对称涡进行了大量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本专题所研制的细长翼身组合体的前体在较大迎角下有多个非对称涡;迎角、旋成体的外形,尤其是头部的几何形状是细长前体出现非对称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9.
通过在背风母线处沿纵向对称面嵌入隔离板,观测了大攻角旋成体在这种背风涡被隔离状态下的表面压力分布情况。隔离板的作用旨在削弱、隔阻两侧背风涡间的相互联系和诱导,以便考察背风涡诱导作用对物面流动的影响。不同隔离(包括无隔离情况)状态下的实验结果表明,背风涡的隔离对表面压力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故这一研究和结果可供探讨大攻角流动非对称性成因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0.
并列双发三维非对称多S弯喷管参数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形成了一套基于CFD计算评价的并列双发三维非对称多S弯喷管参数化设计方法,并初步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多S弯中心线在Z向偏心度为0时:第一S弯Y向偏心度、长度都最小,第二S弯Y向偏心度、长度都最大,第三S弯Y向偏心度、长度分别介于前两个S弯对应参数之间,各S弯都采用进口缓慢转弯,出口快速转弯的规律,以利于抑制背风侧分离和涡.剖面在各S弯上都采用进口快速收缩缓慢转弯,出口缓慢收缩快速转弯的规律,且宽高比与侧边倾角在进出口变化速率相同,且侧边倾角只分布在第一S弯上,以利于稳定流场和增加隐身性能.合流器采用楔底宽高比约束,其值应不超过0.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