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25篇 |
免费 | 2206篇 |
国内免费 | 84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483篇 |
航天技术 | 1213篇 |
综合类 | 747篇 |
航天 | 93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5篇 |
2024年 | 156篇 |
2023年 | 178篇 |
2022年 | 235篇 |
2021年 | 280篇 |
2020年 | 284篇 |
2019年 | 312篇 |
2018年 | 303篇 |
2017年 | 315篇 |
2016年 | 316篇 |
2015年 | 306篇 |
2014年 | 369篇 |
2013年 | 314篇 |
2012年 | 370篇 |
2011年 | 385篇 |
2010年 | 307篇 |
2009年 | 338篇 |
2008年 | 291篇 |
2007年 | 323篇 |
2006年 | 252篇 |
2005年 | 234篇 |
2004年 | 203篇 |
2003年 | 210篇 |
2002年 | 130篇 |
2001年 | 129篇 |
2000年 | 119篇 |
1999年 | 119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61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2篇 |
19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132.
针对工厂企业物流系统的结构形式和特点,探讨了如何将描述企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动态随机生产函数模型应用于制定企业的物流计划.动态随机生产函数模型可以反映各生产节点物流的种类、数量、空间和时间关系,以及随机因素的影响.通过在模型中引入周期生产能力的变化,进一步改进动态随机模型.研究表明,动态随机生产函数模型能够有效地制定企业的物流计划. 相似文献
133.
故障星分布对星座PDOP可用性影响的建模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导航星座定位精度衰减因子(PDOP)可用性是卫星导航系统顶层设计的重要指标。研究了不同故障星分布状况对全球导航星座PDOP可用性的影响。首先,从概率角度并采用组合方法建立了全球导航星座PDOP可用性指标的统计评价模型。进而对给定数量的故障星分布在单个或多个轨道面内的不同状况下,典型的Walker δ构型导航星座的PDOP可用性如何变化进行了仿真计算和比较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故障星分布状况和轨道平面数对星座PDOP可用性有较显著影响,适当地减少轨道平面数对于改善星座的PDOP可用性是有利的。提出的评价模型物理意义明确,避免了主观性和局限性,且可以保证较高的指标评价效率。 相似文献
134.
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冷却通道流动与传热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气固耦合算法对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再生冷却通道的流动与传热过程进行了三维湍流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冷却工质为氢气,其密度、导热系数、动力粘度随着温度和压力而变化。应用大涡模拟及标准k-ε双方程模型两种湍流模型分别进行数值模拟,详细揭示了再生冷却通道固体区和流体区内的速度场和温度场,并在不同的计算网格数目下对两种湍流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网格条件下,标准k-ε双方程模型与实验数据的吻合精度比大涡模拟模型更好,且满足工程计算精度。随着网格数的增加,大涡模拟的计算精度逐渐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5.
提出一种针对大型复合材料机翼结构的二级布局优化策略。系统级根据结构形变调整设计指标,子系统级优化结构布局以满足系统级约束。将机翼壁板中各种临界失效载荷的接近程度作为评判结构效率的标准,通过将结构效率作为优化目标,保证了所求解问题的连续性。加筋壁板通过等效的正交异性板模拟,并根据能量原理预测总体失稳载荷。讨论了加强筋支持弹性对于蒙皮抵抗局部失稳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神经网络代理模型对其进行逼近。采用解析模型对失效特性做出评估,减少了计算资源的占用。最后以一种大型机翼结构的综合优化作为算例,计算结果满足设计要求,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6.
选择目标探测概率这一性能参数衡量雷达/红外综合探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建立了压制式干扰情况下该综合探测系统的目标探测能力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7.
138.
139.
140.
通过分析吊放声纳的作战机理,建立了吊放声纳搜索效能仿真模型,并在想定条件下利用该模型研究了探测点间距对吊放声纳搜索效能的影响。给出了仿真结果,通过对仿真结果初步分析,得出了最佳探测点间距为吊放声纳有效探测距离的1.4倍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