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44篇
航空   513篇
航天技术   77篇
综合类   74篇
航天   6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21.
基于等距Ease-off曲面的轮齿啮合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基于Ease-off曲面等距变换的轮齿啮合仿真分析方法. 利用曲面曲挠参数,给出了2阶密切曲面的定义及其拓扑方法;在2阶微分精度范围内,密切曲面与原曲面贴近,可以代替散曲面做几何解析. 利用空间坐标变换,建立了弧齿锥齿轮加工的啮合方程和通用产成模型. 基于啮合等距对应原理,求解齿面对应点的离差;利用最小二乘法,拓扑散曲面,构建Ease-off差齿面的2阶密切曲面. 基于Ease-off密切曲面参数,利用齿面接触的等距线、渐近方向,解析出齿面接触位形、接触路径、传动误差等啮合性能参数. 分析结果表明:一次性构建Ease-off的2阶密切曲面,能够获得轮齿完备的啮合信息,曲面拓扑精度可到达0.1μm;与现行的啮合仿真方法相比易于齿面反求、数值计算,啮合信息的获得也更为便捷.   相似文献   
722.
基于某级压气机叶片盘扇区,建立考虑非线性榫接触叶片盘有限元模型,应用提出的自由界面子结构-固定界面预应力模态综合超单元近似分析方法,并基于提出的围绕实验与有限元分析拟合出线性表达式的失谐参数识别方法,探究失谐关键因素对于叶盘系统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非线性榫接触不可忽略,提出的超单元法精度达到3.07%,满足要求.同时也表明,叶片平均频率、叶盘刚度比与频率转向对于失谐叶盘系统振动幅值、共振频率及应变能等参数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23.
航空发动机结构存在许多机械结合面,这些结合面间的接触在微观尺度上是各粗糙峰的接触,而由粗糙峰接触所产生 的接触刚度具有随机性,开展粗糙表面接触刚度模型研究,对有效分析发动机部件和整机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稳定性与可靠性至 关重要。主要从统计学和分形理论两方面归纳了粗糙表面接触刚度模型的建模方法。基于统计学的粗糙表面接触刚度模型描述 简单明了,且能极大程度缩短求解过程;利用分形理论所描述的物体形貌特征不受空间的束缚,更接近客观物体的真实属性与状 态。重点对接触刚度的计算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研究表明,目前粗糙表面接触刚度模型主要采用统计学描述与分形描述的解 析模型,统计学描述接触刚度模型日渐成熟与完善,分形接触刚度模型能定量表达总的接触刚度与粗糙度的关系。但解析模型未 考虑微尺度效应及材料基体变形对微凸体变形的影响,未来对基于纳米级粗糙表面接触刚度模型、考虑基体变形的粗糙表面接触 刚度模型进行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微观接触的宏观接触有限元模型可弥补解析模型的不足,将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24.
随着复合材料在航空工程中的广泛应用,需要对复合材料结构的强度问题进行探究,而国内对复合材料层压厚板接头的失效模拟与分析方法研究较少。为此,以复合材料厚板接头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渐进失效分析方法,选取合理的本构关系、失效准则、材料退化模式,并利用Fortran语言编写Umat子程序完成渐进失效方法的应用实现。通过对比复合材料层压厚板接头静强度试验和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三维渐进失效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的应变-载荷数据与试验结果基本相符,即本文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层压厚板接头的拉伸破坏过程,且可实现变参迭代计算,可为复合材料厚板接头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5.
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出连接螺栓上的载荷,理论计算得出连接螺栓上的1 振动应力,基于高斯分布和线性累计损伤定律的三区间法,结合材料的S-N曲线,对连接螺栓进行随机振动载荷下的振动疲劳强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26.
杨铠  王涛  沈喜训  孙毅 《上海航天》2023,40(6):111-120
研究双极板与气体扩散层接触电阻的形成机理,分析影响该接触电阻的因素,包括温度、载荷以及粗糙度等参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以及利用仿真工具来预测接触电阻数值与变化规律,并进行金属双极板和碳纸气体扩散层的界面接触电阻测试用于模型验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27.
基于拟动力学高速角接触球轴承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真实地反映高速角接触球轴承的运转情况,建立了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拟动力学分析模型,选用BFGS(Broyden-Fletcher-Goldfarb-Shanno)计算方法嵌入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拟动力学计算程序,并通过与SKF公司开发的拟动力学分析程序AT74Y001的计算实例进行对比,两者计算误差在5%之内.通过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合工况参数对轴承动态特性的影响可以得到:随着轴向载荷的增大,内、外圈接触角增大;随着径向载荷的增大,在承载区内圈接触角减小,外圈接触角增大,在非承载区内圈接触角增大,外圈接触角减小;随着转速的增加,轴承内圈接触角的逐渐变大,外圈接触角逐变小;随着钢球数目和轴向载荷的增大,轴承在3个方向刚度逐渐增大;随着内圈沟曲率系数、径向载荷和转速增大,轴承在3个方向刚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28.
考虑球轴承接触角测量仪的自身动态特性、轴承外圈的试验转速、试验加载力对测量仪测量精度的影响,建立了测量仪的动态不确定度计算模型。针对小样本试验测试结果,采用灰色理论的方法评价了球轴承接触角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基于不确定度的分离原理,分离出测量仪的自身动态特性、外圈转速、试验加载力对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接触角测量的动态不确定度计算模型,并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模型。建立的测量仪动态不确定度计算模型可用于预测不同工况下的接触角测量不确定度,有助于及时对测量仪进行相应的校准,以提高接触角测量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