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8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248篇
航空   1120篇
航天技术   221篇
综合类   158篇
航天   2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攻角动态变化的侧压式进气道风洞实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斌  张堃元 《航空动力学报》2009,24(7):1601-1605
在Ma=3.85的风洞中,对一个设计Ma=6起动Ma=2.5的侧压式进气道完成了攻角从0°→8°→0°的连续吹风实验.实验结果表明:0°攻角时进气道顺利起动,当攻角增大到5.7°时,进气道出现不起动;之后在8°到0°的变化过程中,在5.4°时又恢复了起动.另外,随着攻角的增加,流量系数在起动状态下缓慢减小,在不起动状态下急剧减小.实验中还进行了攻角0°→4°→0°的动态连续吹风实验,进气道全程都处于起动状态.   相似文献   
992.
基于虚拟领弹的攻击时间和攻击角度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一枚虚拟领弹按指定的攻击时间和攻击角度以直线飞向目标。实际导弹通过机动以"等待"虚拟领弹的到来,导弹与虚拟领弹相遇后随其一起飞向目标,从而实现导弹的攻击时间和攻击角度控制。对于这种导弹对虚拟领弹的轨迹跟踪问题,建立了控制设计模型并采用了分阶段控制设计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3.
X-cor夹层结构压缩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cor结构是一种采用拉挤复合材料细杆(Pin)以三维网架结构形式增强泡沫的新型夹层结构材料,该夹层结构与传统泡沫夹层结构和蜂窝夹层结构相比,具有很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为了研究Pin植入角、Pin直径对X-cor夹层结构压缩强度和压缩模量的影响,压缩性能试样采用Rohacell 31泡沫作为芯材,Pin采用0.5 mm和0.7 mm两种不同直径的T300/FW 63碳/环氧拉挤细杆,并将实验结果与不含Pin增强的泡沫夹层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in的存在极大提高了X-cor夹层结构的压缩强度、压缩模量,同时密度仅小幅度提升;Pin对X-cor夹层结构压缩性能的增强效率随Pin植入角的减小而提高,采用小直径的Pin更利于提高X-cor夹层结构压缩性能。  相似文献   
994.
一种飞翼布局横航向特性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在一种飞翼布局上多种气动措施对该布局航向特性影响的探索性研究,包括机头安装不对称边条,机翼前缘不对称安装绕流物以及机头不同位置微量吹气等.结果表明这些措施都能提供航向控制力矩,其中头部边条的作用最明显,头部不对称切向吹气提供的航向控制能力也能达到常规方向舵的水平.  相似文献   
995.
钝头战术导弹大攻角流动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具有钝头和小展径比外形特点的战术导弹进行了大攻角流动数值模拟与分析.着重分析了大攻角下弹体轴向各横截面上的压力分布、导弹背部和弹翼表面的气流分离形态及其随攻角的变化.通过模拟发现了钝头弹大攻角分离的一些重要特点,例如,与常见的尖锥体导弹背部的非对称分离涡不同,钝头导弹背部的分离涡是对称的;在弹翼以前不存在纵向分离,只有横向分离;分离区随着攻角的增加而扩大,但分离区起点的位置却基本上不变等.这些结果为这类导弹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大迎角非定常气动力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建立纵向大迎角非定常气动力模型的状态空间法进行了分析。针对模型形式复杂、待辨识参数过多的问题,提出了减少参数的新模型。新模型保持状态方程不变,简化了输出方程。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型简化了辨识过程,可同时表现气动力非线性与非定常的基本特性,准确预测动态气动力。  相似文献   
997.
电子经纬仪测角原理及其在航天器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介绍了T3000型电子经纬仪的动态测角原理,包括其独特的度盘系统、读数系统及精度校准技术,竖轴倾斜自动补偿技术。同时介绍了基于两台或多台电子经纬仪组成的非接触式航天器检测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系统设计思想、数学原理等,并举例介绍了该系统在某航天器返回舱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8.
实验在低速环形风洞上研究了冲角变化对不同弯曲角度、不同叶型折转角扩压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叶型折转角的增大, 正弯叶栅变冲角性能的最佳弯角范围逐渐缩小, 大折转角正弯叶栅的气动性能受冲角变化的影响要大于小折转角叶栅正弯叶栅;在正冲角下, 60°叶型折转角正弯叶栅性能对弯角变化十分敏感, 此时不宜采用超过15°弯角的正弯叶栅.   相似文献   
999.
提出了系统影响矩阵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故障诊断的一种新方法--基于影响矩阵的诊断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系统影响方程和系统测量方程。系统测量方程描述系统的输出(测量)特性;影响方程描述系统的各部件对各输出(测量)的影响特性。该方法能将测量信号的分析处理和故障的定位很好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转移矩阵进行姿态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野  赵汉元  何力 《飞行力学》1999,17(4):85-90
传统欧拉角控制方法在处理大姿态角机动时往往出现奇异和交联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对欧拉角的跳变现象进行了讨论,并从飞行器实际姿态与需求姿态之间的空间关系入手,给出了一种消除欧拉角跳变现象的有效方法-转移矩阵法,仿真计算表明,该方法在大型航天器的姿态控制中可以有效地消除欧拉角奇异、交联和跳跃现象,在欧拉角跳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实现对飞行器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