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3篇 |
免费 | 296篇 |
国内免费 | 16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755篇 |
航天技术 | 46篇 |
综合类 | 117篇 |
航天 | 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81篇 |
2010年 | 55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71.
直升机共轴双旋翼相遇过程的非定常气动干扰在其周期性干扰中最为强烈。为了研究该过程中的干扰特征,建立了一个基于非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的气动干扰数值方法,双旋翼的反转运动采用运动嵌套网格进行模拟。为了探究双旋翼相遇时的气动干扰机理,以两个相对运动的双翼型系统来模拟双旋翼特定展向截面的非定常相遇过程。分析了双旋翼和双翼型相遇时的气动特性和流场特征,并对双翼型系统进行了参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旋翼上下桨叶相遇时,上下旋翼拉力均会出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且波动幅值分别为其对应总拉力的30%和22%,双翼型系统的升力波动趋势与之相似;间距增大使上下翼型间的气动干扰减小,且上下翼型升力波动对间距变化的敏感时间不同;翼型相对厚度增大使双翼型升力波动幅值增大,并出现二次波动;有附加来流时,相对来流速度较小的翼型升力波动的幅值与范围更大。 相似文献
772.
风力机翼型动态测压试验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风力机先进翼型族的设计与试验研究”,针对动态试验设备研制、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在西北工业大学1.6m×3.0m低速翼型风洞(NF-3风洞)开展了风力机翼型动态测压试验技术的研究.采用S809风力机翼型模型,在雷诺数0.75×106和1.4×106、迎角-2°~+18°条件下,通过改变模型3个平均迎角、3个振荡频率和2个振幅角等状态,进行了动态测压试验,并与静态测压及国外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NF-3风洞研制的试验设备,采用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能够应用于风力机翼型的动态测压试验,并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的翼型动态测压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73.
本文介绍了三种带冲波的超音轴向分速叶型设计,及其叶栅流场计算,分析了这些叶栅流场特征。在计算的反压条件下,全部波系均控制在槽道内,叶栅槽道内存在不同大小的轴向分速超音区,这种叶型叶栅可承受的增压比高,总压恢复系数较低,这类叶栅的性能和流动特征尚缺少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774.
结构非线性对颤振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描述函数法,对操纵系统的结构非线性问题,提出了用于描述函数法的耦合模态和非耦合的综合计算模型,使用跨音速非定常空气动力,对扑动间隙和旋转间隙进行研究,揭示了全动水平尾翼振动的根源主要是操纵间隙造成的,为其它同类问题提供了可行的工程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75.
翼型周线布线性涡的有限基本解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振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3,(1):118-123
在翼型周界线上布线性变强度分布涡,在一定边界条件下建立求解涡强度的线性方程组。经过试探,确定了比较合适的控制点位置。为满足库塔条件而令后缘处涡强度为零,但导致了方程组的矛盾性。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矛盾方程组,可获得误差最小的唯一解。本方法简便,易于应用。计算结果与试验值或精确解相比,有良好的准确性,可用于一般工程计算。 相似文献
776.
为提高飞行器地面颤振模拟试验的有效性,文章分析了影响地面颤振模拟试验结果(即临界颤振速度)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关于试验实施的指导性意见。首先通过对试验流程的分析梳理出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6大因素;然后分别建立了地面颤振模拟试验系统的“原理模型”、“理想化模型”和“详细模型”三个时域仿真模型,并利用仿真模型系统分析各因素对临界颤振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硬件设备的时钟频率会影响临界颤振速度,时钟频率取值为1000 Hz较为合适;加载系统的相位延迟对结果的影响较大,试验中必须保证加载控制算法具有足够高的相位追踪精度。该研究旨在为飞行器设计师提供更精确的颤振评估试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77.
针对NACA0015翼型,设计了适用于风洞研究的尾缘低频大功率合成射流致动器,对翼型尾缘合成射流作用下的非定常气动特性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尾缘合成射流与横流的相互作用能够有效改变作用在翼型上的气动载荷;单侧喷口喷/吸时,喷冲程气动力系数响应幅值约为吸冲程幅值的3倍;双侧喷口同时工作时,升力和力矩系数的幅值并不是单侧喷口单独工作时喷气幅值的简单叠加,而是处于单侧喷气幅值和喷吸幅值和之间;升力和力矩响应的幅值与喷流动量系数的平方根之间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在动量系数不变时,升力和力矩系数响应的幅值会随减缩频率的增加而减小;给定合成射流器行程,升力和力矩响应幅值与合成射流频率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78.
以大客某方案机翼为基本翼,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翼梢装置对机翼气动弹性特性影响,包括静气动弹性及颤振特性。其中通过CFD/CSD弱耦合求解的方法研究其静气动弹性响应,气动力计算采用面元法,结构响应计算采用结构有限元法,通过插值实现翼面气动力与有限元节点力之间的传递,以及有限元模型与气动网格之间的变形传递。对基本翼及带翼梢装置机翼静力学有限元模型局部修改得到动力学模型,应用MSC NASTRAN进行颤振特性分析。研究发现翼梢装置使得机翼的气动弹性特性不同程度均有降低,而不同翼梢装置对其影响又有所不同,可见,翼梢装置的设计在追求气动特性改善的同时必须关注其带来的结构特性的损失。 相似文献
779.
建立了T尾有限元模型,以及T尾带后机身等不同支持情况的动力学模型,并分别分析了它们的固有频率特性。为了简化计算规模,只进行一般地定性研究,忽略了T尾平尾有攻角、安装角或上反角引起的附加的广义气动力的影响,用偶极子网格法计算了临界颤振速度,并分析了不同的颤振特性。最后,得出后机身的不同支持刚度对T尾的临界颤振速度影响的趋势曲线。本次计算结果为以后的T尾的颤振分析打下了基础,为后机身的刚度分配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80.
RESEARCHONDIGITALACTIVEFLUTTERSUPPRESSIONZouCongqing,ChenGuibin(5-thDepartment,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