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24篇
航空   682篇
航天技术   46篇
综合类   103篇
航天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具有襟翼不同缝道构形的多段翼型进行了翼面边界层、表面压力、尾迹速度的测量,同时作了翼面流谱观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襟翼缝道的不同构形对多段翼型的流动特性、增升效果和升阻特性有着强烈的影响,该研究中具有最佳优化缝道的多段翼型的最大升力系数可达3.360,它为普通缝道多段翼型对应迎角下升力系数的115%。  相似文献   
32.
二滩水电站木材过坝机械系统中,斜坡段钢引桥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分别在光滑流和大湍流度条件下进行,包括涡激振和抖振试验,以及颤振临界风速和颤振导数测定。试验求得的结果可作为该钢引桥结构动力计算风振稳定性分析的依据。试验中提出的颤振导数提取的方法,是在风洞弹簧悬挂系统中附加动力天平条件下求得的,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33.
带有传动机构的翼段颤振半主动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了将磁流变阻尼器安装于机翼操纵面传动机构上的布局,并由此建立了非定常气动力下机翼-操纵面-传动机构的气动弹性动力学方程,利用on—off控制算法对系统进行颤振抑制,并且研究了控制延迟时间、控制电压以及阻尼器滞回宽度等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控制延迟时间和控制电压对颤振临界速度有较明显的影响,而阻尼器的滞回宽度的影响不大,在本文的阻尼器安装布局和控制策略下,系统的颤振临界速度至少提高了17%。  相似文献   
34.
本文根据颤振运动方程,应用v~g参数法和非定常气动力的偶极子格网法计算了CK1机翼翼尖带外挂物红外器时的颤振,分析了翼尖外挂物对机翼颤振的影响,确定翼尖外挂有利的配置方案.计算结果表明CK1机翼的颤振对梢部的重量分布是敏感的,红外器的弦向位置及翼尖配重布置得当,则可提高颤振速度,否则也可降低颤振速度。  相似文献   
35.
介绍西北工业大学翼型研究中心用于翼型过失速动态特性研究的实验装置和测控系统的设计、系统性能和结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也对动态实验中测量、控制与精度等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6.
选用二次型性能指标,把悬索桥颤振主动抑制问题转化为线性二次型高斯问题,设计了颤振主动抑制的最优滤波器及最优控制律,其中,经oger有理近似拟合气动力自激项,对脉动风的描亭旭结为成型滤波器设计;稳定性判定归结为根轨迹图的判断;抖振响应计算归结为Lyapunov方程求解,以某悬索桥为算例,计算结果表明:对该类桥梁进行颤振主动抑制,效果良好,最优控制设计所得结论对工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7.
本文对一个三角机翼/外挂系统的颤振主动抑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理论上,对如何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设计优化控制律进行了探讨;对非定常气动力拟合的Pade矩阵近似作了改进;提出了用理想极点和二次型性能指标进行双目标优化来确定加权矩阵的思想;在实现上,用状态观测器和单秩法极点配置两种方法设计了输出反馈控制律。风洞实验结果表明:用本文的方法所综合的控制律是合适有效的,成功地使机翼/外挂系统的颤振速度提高了15.7%,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38.
Current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raditional shock control bump (SCB) can weaken the intensity of shock and better the transonic buffet performance.The author finds that when SCB is placed downstream of the shock,it can decrease the adverse pressure gradient.This may prevent the shock foot separation bubble to merge with the trailing edge separation and finally improve the buffet performance.Based on RAE2822 airfoil,two types of SCB a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two different mechanisms.By using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RANS) and unsteady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URAN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properties of RAE2822 airfoil with and without SCB,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wnstream SCB can better the buffet performance under a wide range of freestream Mach number and the steady aerodynamics characteristic is similar to that of RAE2822 airfoil.The traditional SCB can only weaken the intensity of the shock under the design condition.Under the off-design conditions,the SCB does not do much to or even worsen the buffet performance.Indeed,the use of backward bump can flatten the leeward side of the airfoil,and this is similar to the mechanism that supercritical airfoil can weaken the recompression of shock wave.  相似文献   
39.
由于受空气压缩性的影响,飞机的颤振速度在跨声速区附近一般会出现较大降低。为解决此问题,简要分析了跨声速区颤振"凹坑"形成的机理,并结合某型飞机的颤振试飞,提出了跨声速区的颤振试飞方法,并给出了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和结论。  相似文献   
40.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wo-dimensional smart flap under the ground effect have been assessed by a numerical simulation. In this process, a pressure-based implicit procedure to solv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on a nonorthogonal mesh with collocated finite volume formulation is used. The boundedness criteria for this procedure are determined from the Normalized Variable Diagram (NVD) scheme. The procedure incorporates the kε eddy–viscosity turbulence model. Cantilever beam with uniformly varying load with roller support at the free end is considered for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mart flap. The method is first validated against experimental data. Then, the algorithm is applied for turbulent aerodynamic flows around airfoil with smart and conventional flaps for different attack angle, flap angle and ground clearance where the results of two flaps are compared. The comparison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solution is consider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