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2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155篇
航空   995篇
航天技术   51篇
综合类   74篇
航天   19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分析某防空导弹变结构控制的性能,构建了半实物仿真系统。给出了该仿真系统的组成、信号处理流程,以及包括弹体动力学、敏感元件和变结构控制器的仿真模型。侧向通道变结构控制系统的定点和全弹道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和鲁棒性,半实物仿真结果与数学仿真一致。  相似文献   
22.
用变结构控制(VSC)法增大仿真转台的带宽。根据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转化给出了VSC控制器的控制律,并用符号函数连续化削弱振颤。数学和半实物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VSC控制器的仿真转台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快速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23.
一种辅助高超音速进气道起动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楔角形内压缩进气道的起动过程,确定了研究楔角形进气道辅助起动方法是否有效的一般过程。研究了一种辅助进气道起动的方法,即将进气道突然暴露在高速气流之中。结果表明,降低进气道内初始压强,然后进行这种脉冲起动,可大大降低进气道的起动马赫数;发动机流道内初始压强对这种进气道辅助起动方法有重要影响,初始压强高于一定值时,该方法不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24.
为减弱导弹电液伺服机构位置跟踪滑模控制(SMC)的抖振,提出了一种基于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AFSMC)方法。通过在线调节输入变量论域和规则后件隶属度函数,可在不影响滑模变结构控制鲁棒性的情况下有效削弱滑模切换控制产生的抖振。给出了相应的控制律。设计的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提高了电液伺服机构的跟踪控制精度。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5.
李桦  贾地  范晓樯  李晓宇 《推进技术》2007,28(1):65-67,91
侧板构型和唇口位置是影响侧压式进气道性能的关键参数。选取了5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状态点对前/后掠进气道模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重点比较了当侧板前/后掠时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压升、出口气流均匀度等性能。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侧板前掠时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压升大于侧板后掠结果,且进气道出口流场更均匀。当马赫数较低时,前/后掠进气道性能差别比较明显:同为50%溢流窗,来流马赫数4时,侧板前掠的进气道流量系数比侧板后掠的情形高出7.7%;而当来流马赫数为8.09时,侧板前掠的进气道流量系数仅高2.6%。  相似文献   
26.
唐正府  张靖周 《推进技术》2007,28(3):257-260
利用地面模拟试验件通过实验比较分析了两种进气方式对红外抑制器性能的影响。为了模拟直升机前飞和悬停两种状态,在模型上端开口,分别引入旋翼下洗气流和前端进气,对比分析了这两种状态下模型壁面温度和红外辐射强度的大小。结果表明:引入速度为18 m/s的旋翼下洗气流使得模型壁面内外两侧均受到冷却气膜的保护,从而使壁面温度降低了36%;同时再引入流量为0.2 kg/s的前端进气,可使红外抑制器模型在3~5μm和8~14μm的红外辐射强度分别降低为原来的11%和28%。  相似文献   
27.
航空发动机全程滑态变结构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樊丁  赵庆荣 《推进技术》2002,23(6):485-488
一种新的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全程滑态变结构控制首次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该控制方法能有效地缩短系统状态到达滑动模态的时间,避免了定常滑态变结构控制系统在能达阶段对扰动的敏感性,且其控制律的设计可以改善系统的瞬态性能,克服未知参数摄动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全程滑态变结构控制所设计的发动机控制系统,其鲁棒性要优于发动机定常滑态结构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28.
张学良 《推进技术》1989,10(2):34-37,73
本文对进气道设计中二维斜激波计算、圆唇口总压恢复系数估算、亚音速临界流量系数估算及最小喉道面积的确定等几个工程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以适应在计算机上计算.计算精度满足设计参数选择的要求.  相似文献   
29.
双模态冲压发动机高超进气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进军  张堃元  徐辉  徐惊雷 《推进技术》2001,22(6):473-475,499
设计了侧压角为6°,后掠角45°,斜楔板压缩角分别为4°和8°的两套带隔离段的高超三维侧压式进气道,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来流马赫数、出口反压、斜楔板压缩角以及隔离段等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来流马赫数及较小的斜楔板压缩角时,进气道的流量系数、总压恢复系数较高.总增压比在不同斜楔板压缩角时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30.
流线追踪Busemann进气道设计参数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型面设计马赫数、唇口偏移量对流线追踪Busemann进气道设计点性能的影响规律,寻求最佳性能的进气道,对设计马赫数为6,具有不同型面设计马赫数和唇口偏移量的流线追踪进气道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选取低于马赫数6的型面设计马赫数,可获得较高的流量系数和增压比,而其压缩效率并不低;进气道唇口偏移量增大,会导致流量系数、增压比变小,但却有利于减小进气道内的分离程度,还会影响隔离段内的流动,因此唇口偏移量的选取需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