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8篇
航空   127篇
航天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 毫秒
41.
涡扇发动机燃油综合控制半实物仿真试验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某涡扇发动机气动热力学模型和该型发动机综合电子调节器、主燃油泵调节器的实验室工作环境。发动机数学模型运行在计算机上,通过VXI总线技术,将其与控制器和执行机构实物连接,组建了某涡扇发动机燃油综合控制半实物仿真试验系统。对该半实物仿真试验系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半实物仿真试验系统能有效地对该型发动机燃油进行静态和动态控制,为开展发动机的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FADEC)系统研究和先进控制理论在发动机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奠定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42.
压力畸变对涡扇发动机稳定性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评定涡扇发动机在稳态工作时的抗压力畸变能力,采用可调畸变速度的发动机进口压力畸变模拟器,在发动机地面静止试车台上进行了不同进气畸变度下的整机抗畸变试验,试验中获得了发动机重要参数随不同畸变度的变化数据,并得到了发动机能稳定工作的最大进气畸变度范围。  相似文献   
43.
用高低压涡轮间补燃提高双轴涡扇发动机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双轴涡扇发动机热力学模型,采用高低压涡轮间补燃的方法,实现了对发动机性能的改善,研究分析了高低压涡轮间补燃对发动机高度特性,速度特性以及转速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采用高低压涡轮间补燃的热力循环后,发动机的推力明显提高,耗油率基本保持原来的水平或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44.
超机动飞行推进系统稳定性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超机动飞行推进系统稳定性控制。为增强过失速机动飞行条件下发动机稳定性,提出了通过增加风扇压比控制回路的发动机稳定性控制方案,并给稳定控制压比指令算法,在已建立的飞机和发动机非线性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仿真。结果检验了稳定性控制概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5.
处理机匣在单级跨声速风扇上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玲  于清  陆亚钧 《推进技术》2000,21(3):49-52
为新研制的单级跨声速风扇设计了3种不同形式的处理机匣,圆弧斜槽处理机匣、轴向斜槽处理机匣和反旋涡式处理机匣,并在该单级跨声风扇上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新建立的试车台数据实时采集与监控系统,测量了该单级跨声速风扇的总性能和采用处理机匣后风扇的总性能、基元级性能。通过分析表明圆弧斜槽处理机匣使负扇的稳定工作裕度获得较大的改善,并且与实壁参考机匣相比,提高了峰值效率,其作用效果明显地优于其他形式的处理机匣  相似文献   
46.
为了进一步提高短舱内外流的气动性能,基于类别形状函数方法建立了曲率连续的非轴对称短舱气动型面参数化设计方法。主要思路是先设计关键截面型线,再设计纵向型线,最后通过纵向型线周向有序组合建立气动型面。为评价所建立的短舱气动型面设计方法的适用性,从曲率半径分布、主要工况下的流动特性和气动性能三个方面对所发展的方法和基于圆锥曲线的方法设计的超大涵道比(UHBPR)短舱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基于圆锥曲线的方法设计的短舱相比,所建立的方法设计的短舱气动型面不存在轴向曲率半径波动。由于消除了曲率波动引起的短舱壁面附近局部过度加速形成的高速低压区,在马赫数为0.8的巡航条件下外罩壁面局部阻力降低了4.5%;在马赫数为0.82的飞行工况下,外罩壁面局部阻力降低了5.5%。进气道气动型面设计方法的改进,使得大攻角爬升条件下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提高了0.41%,稳态周向总压畸变指数减小了8.82%。  相似文献   
47.
针对涡扇发动机装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特点,对整机装配、智能拧紧、装配检测3方面先进工艺进行分析总结。涡扇发动机采用脉动装配线和多自由度装配平台进行整机装配,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智能拧紧设备能够实现对发动机连接件的定力矩、定转角精确控制及监控,改善关键转子部件连接的均匀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转子堆叠优化技术实现对装配位置的预测和同心度优化,电子塞尺可消除不同操作者带来的测量误差。发动机数字化装配将不断引入各种高效先进的自动化智能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是未来涡扇发动机装配工艺与装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8.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涡扇发动机三维模糊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解决传统二维模糊控制器存在的快速响应与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以及提高控制器的响应速度,减小超调,改善稳态性能,设计了一个基本的三维模糊控制系统,在基本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引入了模糊积分混合控制器,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模糊规则进行了优化设计,引入了Smith预估补偿器。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三维模糊控制系统响应速度快、无超调、控制精度高;有效克服了时间延迟的影响;鲁棒性较好,适用于小型涡扇发动机"小偏离"动态模型的控制研究。  相似文献   
49.
降低表面温度和发射率抑制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黄伟  吉洪湖  斯仁  陈俊 《推进技术》2011,32(4):550-556
为了降低涡扇发动机轴对称排气系统的红外辐射特征,研究了降低排气系统腔体表面温度和发射率抑制红外辐射的规律。首先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对中心锥进行冷却和涂覆低发射率涂层的红外抑制效果;然后用实验数据对本文使用的红外辐射特征计算方法和程序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典型尺寸的涡扇发动机排气系统降温和发射率分布对红外辐射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降低中心锥等部件的温度和发射率可明显降低排气系统在α〈15°范围内的红外辐射强度;若中心锥的温度降低100K,中心锥、涡轮和径向稳定器等部件的表面发射率降至0.2,则排气系统尾向的红外辐射强度可降低40%以上,探测距离缩短20%左右。  相似文献   
50.
涡扇发动机最小红外特征模式性能寻优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抑制涡扇发动机排气系统的红外特征,提出一种基于红外预测模型的最小红外特征模式性能寻优控制。首先,建立一种排气系统正后向红外辐射强度简化预测模型,该预测方法考虑了排气系统内高温部件和尾喷流的红外辐射,以及尾喷流对高温部件红外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可信的仿真精度;其次,基于涡扇发动机部件级实时仿真模型,增加了从外涵引气冷却中心锥和尾喷管扩张段内壁的冷却结构和红外预测模块;最后,基于该模型探索了最小红外特征模式的优化原理,并选用可行序列二次规划(FSQP)算法,通过控制高温壁面冷却气的流量,主燃烧室的燃油量以及尾喷管喉道面积,对两个亚声速巡航状态的工作点进行实时优化。仿真结果表明:在满足发动机推力恒定以及其他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发动机通过最小红外特征模式性能寻优控制,其排气系统后向红外辐射下降了30%以上,红外抑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