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68篇
航空   332篇
航天技术   96篇
综合类   26篇
航天   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中国航空学报》2016,(1):248-256
Considering defects of current single celestial-body positioning methods such as discon-tinuity and long period, a new sun positioning algorithm is herein put forward. Instead of tradi-tional astronomical spherical trigonometry and celestial coordinate system, the proposed new positioning algorithm is built by theory of mechanisms. Based on previously derived solar vector equations (from a C1R2P2 series mechanism), a further global positioning method is developed by inverse kinematics. The longitude and latitude coordinates expressed by Greenwich mean time (GMT) and solar vector in local coordinate system are formulated. Meanwhile, elimination method of multiple solutions, errors of longitude and latitude calculation are given. In addition, this algo-rithm has been integrated successfully into a mobile phone application to visualize sun positioning process. Results of theoretical verification and smart phone’s test demonstrate the validity of pre-sented coordinate’s expressions. Precision is shown as equivalent to current works and is acceptable to civil aviation requirement. This new method solves long-period problem in sun sight running fix-ing and improves applicability of sun positioning. Its methodology can inspire development of new sun positioning device. It would be more applicable to be combined with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s for overcoming discontinuity of celestial navigation systems and accumulative errors of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102.
介绍了一种以C8051F120单片机为核心设计的低空无人飞艇压力控制系统,详细给出了系统的总体架构;着重说明了主要功能模块的电路设计和固件的程序设计.地面测试和飞行试验表明该压力控制系统性能稳定,能满足低空飞艇飞行中压力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3.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依赖于高温基体、热障陶瓷涂层和气膜冷却技术实现高的工作温度,进而实现高的燃油效率和推重比.介绍了气膜冷却技术的演化趋势,并通过猫耳异型孔与直圆孔的仿真对比,指出复杂异型气膜孔的重要性.进一步论述了单步加工异型孔的必要性和工艺方案,指出为解决单晶叶片异型孔加工难题,超短脉冲激光加工虽然成为研究热点,但水助激光加工更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4.
针对航空发动机单晶涡轮叶片的制造技术以及再结晶缺陷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单晶空心涡轮叶片铸造技术、单晶空心涡轮叶片再结晶缺陷及单晶叶片再结晶控制方法等方面,对单晶叶片制造技术及再结晶控制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重点介绍了叶片制造技术和再结晶控制技术的方法及研究。对我国单晶空心涡轮叶片制造技术及再结晶缺陷的进一步研究重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5.
对于工作在高辐射太空中的飞行器而言,它不可避免会受到单粒子效应的影响。因此,如何预测飞行器中单粒子效应敏感区域以便加强保护措施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但事实上,要预测单粒子效应对飞行器的影响并不容易。本文给出了一种通过纯软件来评测飞行器系统对单粒子效应的敏感程度的方法——软件故障注入法——这也是评测微电子电路可靠性极具前景的方法。该方法采用高效的汇编语言在汇编级实现,对目标系统不会造成损伤,并且使用方便。试验的结果表明,目标处理器对于单粒子翻转的敏感性大约为1.38%到2.35%,且寄存器的敏感性要高于内存区。  相似文献   
106.
汤亮  贾英宏  徐世杰 《宇航学报》2003,24(2):126-131
研究使用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群(SGCMGs)的空间站的姿态控制。完成空间站在轨三轴稳定飞行模式下的动力学和执行机构的建模。基于最小二乘意义下的伪逆原理设计了SGCMGs的控制律。对于框架构形的隐奇异,采用零运动躲避的算法。同时建立了框架电机的动力学、干扰和控制器的仿真模型。提出了适合工程应用的SGCMGs构形显奇异和饱和奇异的工程性的判断条件及卸载方法。为了探讨伺服机构对系统响应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系统级的仿真。仿真模型中包括了空间环境力矩、敏感器及姿态确定模型。仿真中使用了五棱锥构形的SGCMGs,这种构形具有好的冗余度和大的角动量包络。仿真结果验证了五棱锥构形SGCMGs对大型航天器的三轴姿态控制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7.
针对在空间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目标,建立了机载单站无源定位的三维模型。给出了其中的预处理过程和系统状态方程,并采用UKF算法进行滤波处理以提高定位精度。仿真结果表明,模型和算法有效。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相比,在初始误差较大时UKF也能快速收敛。  相似文献   
108.
便携式红外寻的防空导弹——单通道控制的自动驾驶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伯炎 《上海航天》1998,15(5):54-60
导弹采用单通道控制,虽然系统简单,但控制技术复杂。从这类自动驾驶仪特点出发,在介绍其功能、组成、控制方式基础上,对设计、分析、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和方法,并对此类驾驶仪的数字化问题提出了设想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9.
基于单神经元的飞航导弹智能PID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飞航导弹扇面发射和大空域机动飞行引起的非线性时变、建模误差等问题,根据智能控制、神经网络及传统的PID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神经元的智能自整定PID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可使飞航导弹的自动驾驶仪具有较好的飞行品质和精度、更强的鲁棒性,同时也能满足实时性要求,且工程实现简单。  相似文献   
110.
The ionospheric effect remain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limiting the accuracy of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GNSS) including Galileo. For single frequency users, this contribution to the error budget will be mitigated by a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NeQuick global ionospheric model. This quick-run empirical model provides flexible solutions for combining ionospheric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various sources, from GNSS to ionosondes and topside sounders. Hence it constitutes an interesting simulation tool not only serving Galileo needs for mitigation of the ionospheric effect but also widening the use of new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