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261篇
  国内免费   79篇
航空   838篇
航天技术   52篇
综合类   62篇
航天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由于旋转爆轰燃烧室具有自增压特性,可提高热力循环效率,因此将旋转爆轰燃烧室应用于燃气轮机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基于非稳态雷诺时均Navier-Stokes方法,采用剪切应力输运k-ω湍流模型,建立旋转爆轰燃烧室与涡轮平面叶栅耦合计算模型,研究旋转爆轰燃烧室内的复杂波系与涡轮叶片的相互作用,分析涡轮叶栅对高频爆轰压力振荡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旋转爆轰燃烧室内的燃气在涡轮叶栅内加速,并且在斜激波后的局部区域马赫数的增加更为明显。斜激波与涡轮静转子叶片的前缘、压力面、吸力面以及尾缘相互作用,由于旋转爆轰波不同的传播方向,使得斜激波与静子叶片呈相互垂直或平行,进而形成两种不同的波系结构。涡轮叶栅对高频压力振荡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涡轮叶栅上下游高频压力振荡幅值的衰减率达到80%以上。研究结果展示了旋转爆轰波作用下涡轮叶栅内复杂波系结构特征,并对基于爆轰燃烧推进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72.
同心旋流分层火焰的外激脉动特性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民用航空发动机低排放燃烧室中的同心旋流分层火焰脉动机制,以丙烷为燃料,在100Hz频率的外激条件下对该类旋流火焰的CH*化学发光图像进行高频采样,重点通过本征正交分解法(POD)的统计学分析,提取其时间和空间域内的脉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旋流火焰中4个最主要的脉动模态分别是轴向振荡、径向振荡、火焰脱落和非对称螺旋运动,并且模态1轴向振荡和模态2径向振荡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OD分析方法可作为中心分级贫油预混燃烧不稳定性机理探索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73.
单头部/扇形/全环燃烧室贫油点火性能换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单头部、扇形和全环燃烧室的点火性能试验,对比了3种试验件贫油点火边界结果的关联与差异,同时对差异原因进行了讨论分析。进一步地,基于Lefebvre点火模型,通过数据拟合处理方法获得了各试验件贫油点火边界的经验公式,并得到它们之间的换算方程。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燃烧室试验件的贫油点火边界变化规律相同;同一状态做对比,全环试验件的贫油点火油气比则明显低于单头部和扇形件的相应值。   相似文献   
974.
三旋流燃烧室的数值模拟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莫妲  程明  万斌  张军峰  林宏军 《航空动力学报》2017,32(11):2568-2575
为研究三旋流高温升燃烧组织技术,借助CFD技术对三旋流单头部燃烧室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结构化网格生成技术、realizable k ε湍流模型、PDF(概率密度)燃烧模型等对其进行模拟计算,获得了燃烧室内流场和燃烧场分布及各方面的燃烧性能参数,同时试验研究了三旋流单头部燃烧室的火焰筒壁温、出口温度分布、燃烧效率、排气冒烟数。结果表明:三旋流燃烧室的温升高达1130K,燃烧效率超过99%,火焰筒壁温分布较好,冒烟数不高于20;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合理、计算方法可行,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其结果可为三旋流燃烧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5.
折流燃烧室外环前端发散孔综合冷却效率模型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某型折流燃烧室外环壳体前端典型区域,设计了模拟主流局部流场的发散冷却模型.通过红外热像仪测量发散孔板表面的温度场,分析比较了吹风比、发散孔阵列方式、孔径及开孔率对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发散孔阵列方式有正菱形、长菱形和超长菱形3种,孔径变化范围为0.6~1.0mm,开孔率范围为3%~6%,吹风比变化范围为1~6.结果表明:由于壳体前端回流区的影响,发散孔板综合冷却效率沿主流方向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吹风比为2时的综合冷却效率最高,发散孔阵列呈长菱形排布较优.在相同的开孔率下,孔径的减小有利于改善综合冷却效率.发散孔板开孔率从3%增加到4.8%可以显著提高综合冷却效率.   相似文献   
976.
导流块深度对楔形空腔内激波聚焦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导流块深度对楔形空腔内径向入射激波聚焦过程的影响,对导流块深度分别为0、5、10、15mm的楔形空腔内激波聚焦的过程开展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用高速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拍摄了楔形空腔中气流流动的纹影照片,用动态压力传感器测量了聚焦过程中流场的压力变化,并用高精度的数值方法对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导流块深度下激波反射聚焦的过程发现:导流块深度越深,前导激波和压缩波两者聚焦的时间间隔越小,因此增大了激波聚焦的强度和空腔底部的压力峰值。导流块深度会影响二次激波形成的时间和发展程度,从而影响激波聚焦过程中楔形空腔内流场的紊乱程度。   相似文献   
977.
针对某宽域加速飞行任务下RBCC发动机中心支板主要几何参数设计问题,采用全流道一体化数值模拟方法,在Ma 0.4-6速域内研究支板阻塞比、顶角及长宽比等参数对发动机引射、亚/超燃模态的性能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阻塞比增大,各模态下空气流动受压缩作用增强,燃烧反应更加充分,发动机总推力有0.13%-5%的提升;随着顶角增大,除Ma 2.5工况由流道截面构型变化引起激波形成外,增强的支板前缘激波使得燃烧反应位置较为集中,燃料喷注贯穿主流深度提高,较为充分的燃烧释热使得发动机总推力有2.2%-5.7%的提升;随着长宽比减小,在Ma 0.4-4条件下,增大的流道面积有利于煤油横向扩展,较好的氧燃掺混使得发动机总推力有2%-4.8%的提升,而在Ma 6条件下,支板前缘激波的减速增压作用逐渐减弱,发动机总推力可降低5.2%-7.1%。所得结论可为RBCC发动机中心支板设计参数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8.
Aimed at the problem of store separation from internal cavity,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puts forward a separation scheme of using lateral jet to assist store safe separation. The jet ensures that the store is continuously subjected to down head moment during separation, so as to ensure safe separation. The wind tunnel free drop test technique with lateral jet is established, which can ensure that there is no support interference in the motion process of the store and more truly simulate the motio...  相似文献   
979.
《中国航空学报》2023,36(5):157-174
The Secondary Air System (SA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afe ope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eroengines. The traditional 1D-3D coupling method loses information when used for secondary air systems, which affects the calculation accuracy. In this paper, a Cross-dimensional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CDT) from 3D to 1D is proposed by introducing flow field uniformity into the data transmission. First, a uniformity index was established to quantify the flow field paramete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 uniformity index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the lo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ethod (Lowess) was established to quickly obtain the flow field information. Then, an information selection criterion in 3D to 1D data transmission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uniformity index and the accuracy of coupling calcula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was automatically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criterion. Finally, a modified function was obtained by fitting the ratio of the 3D mass-average parameters to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which are then used to modify the selected parameters at the 1D-3D interface. Taking a typical disk cavity air system as an examp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culation accuracy of the CDT method is greatly improved by a relative 53.88%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1D-3D coupling method. Furthermore, the CDT method achieves a speedup of 2 to 3 orders of magnitude compared to the 3D calculation.  相似文献   
980.
基于气动斜坡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双燃烧室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稳定性,提出了基于气动斜坡的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双燃烧室方案,该方案属于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装置新方案。超燃主燃烧室采用基于气动斜坡的燃料喷注方式,并以小型燃气发生器作为亚燃燃烧室布置于气动斜坡喷嘴下游。超声速来流空气经进气道分流,96%左右进入超燃主燃烧室,4%左右经燃料电池驱动的离心式压气机增压后进入亚燃燃烧室。亚燃燃烧室在富油工况下工作,其出口布置在超燃主燃烧室气动斜坡喷注模块的下游(距气动斜坡第1排喷孔10倍喷孔直径处),此模块在主燃烧室中高效、低损失地形成流向涡。亚燃燃烧室喷流位于流向涡之后,起到点火、增强掺混和稳定火焰的作用。在直连式试验台上进行了该方案燃烧室部分的燃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成功实现了碳氢燃料大当量比范围内的稳定燃烧,以燃料比冲为评判标准,初步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