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81篇
航空   403篇
航天技术   216篇
综合类   60篇
航天   1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In this paper, on–off SDRE control approach is presented for spacecraft formation flying control around sun-earth L2 libration point. Orbits around libration points are significant targets for many space missions mainly because of efficient fuel consumption. Furthermore, less propellant usage can be achieved by considering optimal control approaches in spacecraft formation flying control design. Among various nonlinear and optimal control methods, SDRE has shown to be a popular controller in various missions due to the privileges including efficiency, accuracy and robustness. The spacecraft are assumed to have on–off thrusters as actuators. It requires them to be fed with a sequence of on–off pulses which is regarded as a challenge for spacecraft designers. Hence,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designing an on–off SDRE approach for the formation flight around sun-earth L2 point with uncertainty with energy and accuracy considerations. Including on–off input as a constraint is not feasible for SDRE implementation because it makes the system non-affine. An alternative is utilizing an integral action technique and an auxiliary control to make the system affine which leads to on–off SDRE approach. It has also been shown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robust against parametric uncertainties of the states. Present study aims to design an energy-beneficial, simple and attractive controller for a complex nonlinear system with on–off inputs and uncertainty in CRTBP.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on–off SDRE control could provide the formation flight around L2 point with high accuracy using less energy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52.
李晨迪  王江  李斌  何绍溟  张彤 《航空学报》2019,40(12):323249-323249
针对固定目标的导弹过虚拟交班点制导问题,在希尔伯特空间下,基于最优化理论设计了有无终端落角约束两种情况下的全局能量最优制导律。通过对模型进行线性化,将提出的最优制导模型转化为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零控脱靶量(ZEM)概念对系统模型进行降阶,并推导出解析解。设计的制导律可以使导弹准确经过虚拟交班点,并实现期望终端落角。仿真结果表明,与经典制导律对比,该制导律可以显著减少全局控制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53.
液体火箭发动机典型实验室及典型实验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介绍了目前液体火箭发动机方面的典型实验室和典型实验及几种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喷雾、燃烧和流动测量的先进仪器。为开展新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实验研究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对8902A测量接收机用作高频中,小电压标准进行了分析研究,介绍了一种检定超高频毫伏表的新方法,并给出了实验数据,对该标准装置的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5.
几种大平面平面度测量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几种大平面平面度的测量方法,分析了间接测量法、激光双光束扫描法、激光准直扫射法、衍射平面基准法、液面法等几种方法的特点及其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56.
图像序列中机动目标三维运动和结构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视觉运动分析中的2类处理方法,选取图像中的角点作为特征点,在理论上证明了图像序列的光流场可以近似地用角点的位移场代替。利用已有文献中的建模思想,详细推导出递归计算机动目标三维运动和结构的非线性计算模型,采用广义卡尔曼滤波(EKF)递归地计算图像序列中机动目标的三维运动和结构。合成图像序列和真实图像序列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7.
GPS精密点定位的数据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PS精密点定位数据处理中,通常采用所谓无差分模型.然而,GPS单站观测量也可通过不同差分组合以减少未知参数数目,且在理论上与无差分模型等价.文中利用实际GPS观测数据,比较了不同点定位差分模型的定位精度和其他指标.  相似文献   
58.
详细介绍了由中船重工第七○四研究所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制的100 Nm国家扭矩基准机的各部件测量不确定度的分量组成,通过部件法进行了不确定度计算,结果表明该装置达到了2×10-5(k=2)的水平。通过和德国PTB进行的装置国际比对,也验证了100 Nm国家扭矩基准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59.
实现基于单幅二维图像不标定欧氏重构三维场景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有效提取彩色伪随机编码图像特征角点。为给图像特征点匹配提供更多的样本信息,采用定位于彩色图像Harris算子探测特征角点,并动态给出角点响应的自适应阈值条件。特征点提取实验及三维欧氏重构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0.
孙明明  郑艺  杨俊泰  史楷 《推进技术》2021,42(3):711-720
栅极间距变化是影响离子推力器在轨环境下从冷态条件正常点火启动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了离子推力器的在轨工作时机和热控实施策略。本文采用有限元仿真与地面热平衡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30cm离子推力器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了模型校验,之后对离子推力器在轨受太阳光照影响的栅极温度场分布和间距变化,以及推力器在5kW工况下的三个典型温度点所对应的栅极间距变化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考虑了主动热控干预对推力器最恶劣工作点的栅极间距变化影响。结果显示:纯太阳光照影响下的栅极组件存在周期性温度变化,栅极最大温差可达到100℃,栅间距缩小量在0.06mm~0.16mm范围内波动;在太阳光照基础上实施60W的主动热控后,栅极最大温差降低至60℃,栅间距缩小量波动范围则变为0~0.03mm;栅极最高温度点和最低温度点分别是推力器冷态启动最容易和最困难的两个工作时机点,两点所对应的启动后屏栅和加速栅最小间距分别为0.22mm和0.04mm;在10W、70W和120W的热控加热功率下,从最低温度点启动后的屏栅和加速栅最小间距分别为0.06mm、0.20mm和0.29mm;采取主动热控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推力器工作过程中的栅极热形变位移峰值,且加热功率为120W即温控点温度为50℃的主动热控可以满足30cm离子推力器在轨冷态启动时的0.25mm安全栅极间距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