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4篇 |
免费 | 352篇 |
国内免费 | 24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223篇 |
航天技术 | 333篇 |
综合类 | 141篇 |
航天 | 2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61篇 |
2021年 | 71篇 |
2020年 | 79篇 |
2019年 | 73篇 |
2018年 | 76篇 |
2017年 | 78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58篇 |
2014年 | 89篇 |
2013年 | 88篇 |
2012年 | 106篇 |
2011年 | 103篇 |
2010年 | 130篇 |
2009年 | 121篇 |
2008年 | 92篇 |
2007年 | 105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48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最少燃料消耗的固定推力共面轨道变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研究了推力固定条件下,从圆轨道进入共面圆轨道一次入轨最节省燃料的推力方向控制策略。这类问题都可归结为两点边值问题,对自由初值的选取作了讨论,并采用打靶法迭代求解。计算了从停泊轨道到同步转移道以及两个过地圆轨道之间的最优转移,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2.
全电推商业卫星平台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电推进技术在空间推进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电推进系统主要应用于低地球轨道、同步地球轨道和星际任务三个方面。在轨道转移过程中,与传统双组元化学推进系统需消耗数吨推进剂相比,全电推进完成从地球转移轨道到同步地球轨道的变轨过程仅需数百千克推进剂,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发射质量,显著提高商业效益。基于全电推进的商业卫星平台能够较大限度地提升卫星荷载比、充分发挥卫星平台承载能力,并提升卫星平台综合性能。从调研电推进系统研制和应用现状入手,介绍了国外全电推商业卫星平台开发情况,借鉴国外发展模式并结合我国电推力器研制基础和能力,提出了国内全电推商业卫星平台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93.
94.
95.
为了研究热管倾斜角度和压力对热管蒸发段、冷凝段传热系数以及最大换热功率的影响,对使用水基CuO纳米流体为工质的倾斜微槽道热管强化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装置主要由带角度调节功能的微槽道热管和加热、冷却系统组成.实验结果发现,用水基纳米流体替代去离子水为工质时,热管整体换热特性得到明显增强,蒸发段、冷凝段传热系数以及最大功率都能大幅度提高,总热阻明显降低.倾斜水热管的蒸发段和冷凝段传热系数比水平水热管的有大幅提高,但最大功率变化不大.而倾斜纳米流体热管不但蒸发段和冷凝段传热系数比水平纳米流体热管有大幅提高,而且最大功率更有接近一倍的增加.对水和纳米流体两种工质,对应于最佳换热特性的倾斜角都是75°.因此,纳米流体对倾斜热管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
97.
小孔辅助射流提高气膜冷却效率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计算手段,模拟普通的圆柱形单孔结构和小孔辅助射流结构在不同吹风比下的流动和换热,侧重通过直观演示气膜孔下游反向对旋涡对(肾形涡)的生成、发展以及相互作用过程,揭示小孔辅助射流改善气膜冷却效果的机理.结果表明:与单孔结构相比,小孔辅助射流结构,由于小孔射流的干涉作用,主孔射流形成的肾形涡的尺度和强度均有较大程度的减小,冷气射流与主流的掺混减弱,对冷气的向上抬升作用减小,避免了冷气穿透主流脱离壁面,大大提高冷却效率.随着吹风比的增加,与圆柱形单孔相比,气膜冷却效果改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8.
网格式肋化通道换热与总压损失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通过两个实验模型,对矩形网格式肋化通道的换热与总压损失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模型通道的两个宽边是由铝板机械加工而成的肋化壁,两个短边是由胶木板制成的绝热壁。肋化壁上肋与通道轴线所形成的锐角定义为肋向角α,第一个模型的两个宽边上的肋向角分别为45°和-45°(简称45/45模型);第二个模型两宽边的肋向角分别为45°和-60°(简称45/60模型)。两个模型的肋宽与肋间距之比t/p=0.25,肋间距与肋高之比t/e=0.30,肋高与通道高度之比e/H=0.50,即两个肋化壁的肋尖相互接触,从而形成网格式通道。实验表明当雷诺数在0.5×105~1.2×105范围内变化时,网格式内冷通道换热效果比光滑通道提高了5~9倍,但伴随的总压损失增加了3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99.
100.
建立了含热障涂层的涡轮叶片简化传热模型,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热障涂层的有效性判据,并基于此进行了热防护有效性分析。理论分析与数值实验表明:由热障涂层带来的复合传热表面传热系数的变化会显著影响热障涂层的热防护效果;在发动机典型工况下,对于处于高温区的高压涡轮叶片前缘处,热障涂层引起的复合传热表面传热系数变化率最大值的范围为1.25%~10.83%以满足热防护有效性要求。在工程中应特别注意由于热障涂层的应用带来的复合传热表面传热系数的变化,否则会导致热防护失效,甚至产生反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