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0篇
航空   57篇
航天技术   130篇
综合类   5篇
航天   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1.
根据地球的重力场特性控制弹道导弹的引爆高度,不但安全可靠,而且可以对抗电子干扰。保持惯性空间是测量重力场的重要保证。本文论证捷联式重力定高引信的力学原理,给出了详细的数学证明。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捷联式重力测高引信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2.
陈士国  王建中 《上海航天》2006,23(6):37-40,45
用矩量法(MOM)导出求解X波段波导端头裂缝口面等效磁流的公式。在此基础上,计算波导不同频率下的反射系数和驻波系数等参数。给出了BJ-100波导端头裂缝口参数的计算结果,据此讨论了裂缝长度、宽度、厚度与谐振频率的关系。另外检验了圆头与方头裂缝的等效性,并给出了波导端头裂缝谐振频率的近似设计公式。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简单,计算结果与测试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3.
刘军  韩潮 《航天控制》2007,25(5):33-38
研究了以变速控制力矩陀螺(VSCMG)作为执行机构的卫星多目标快速机动的控制问题。首先建立了带有多个变速控制力矩陀螺的航天器姿态动力学模型,采用修正的罗德里格斯参数(MRP)描述姿态运动。在考虑执行机构饱和、机动速率限制、控制带宽限制等情况下,设计了基于Lyapunov理论的非线性姿态反馈控制器。针对外部干扰会使控制力矩陀螺的框架角偏移其标称值的情况,采取磁补偿控制来保持框架角在一定范围变化。以采用VSCMG为执行机构的某卫星为例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提出的非线性姿态反馈控制器的有效性,采取的磁补偿控制也很好地抑制了变速控制力矩陀螺框架角的偏移。  相似文献   
44.
基于重力梯度杆和磁铁的小卫星三轴姿态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卫星低轨道两个主要环境力矩(重力梯度矩和地磁力矩)对圆轨道卫星三轴姿态进行被动控制。利用重力梯度矩实现卫星对地指向:卫星上的永久磁铁获取所需的地磁力矩,稳定偏航姿态。给出卫星的姿态分析,并给出仿真结果。从分析和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此卫星具有结构简单、时刻对地定向、低轨道倾角时卫星姿态稳定精度较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45.
固体导弹发动机药柱长期重力作用下的解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固体导弹发动机在长期重力作用下的位移、应力和应变,用应力函数推导了发动机药柱水平贮存时的弹性和粘弹性解析解,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根据Burgers模型表征的药柱力学特性,用弹性和粘弹性有限元分析法对发动机药柱进行了数值计算。算例分析表明,解析解与有限元解吻合较好,误差小于1%。  相似文献   
46.
利用缝隙口面切向磁场连续的条件建立关于未知电场的联立积分方程,将波导内外部的互耦、波导壁厚及波导内高次模的影响全部考虑进去,然后运用矩量法求解得到一端短路和两端开路时的波导单缝中的电场分布。该结果与文献结果和HFSS仿真结果作比较,两者吻合良好,证明理论推导和编程计算的正确性。根据缝隙等效导纳和反射系数的关系计算波导一端短路时不同偏距纵缝的谐振长度,进行矩形端头与半圆端头的等效转化并给出了与仿真结果的比较。单个缝隙参数的确定为采用HFSS软件仿真法、等效电路法或场分析法进行波导裂缝阵列天线的分析和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
陈士国  汤策 《上海航天》2007,24(4):23-29,57
用矩量法(MOM)导出求解X波段波导端头裂缝单元间互耦等效磁流的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等效磁流在激励和未激励单元内部产生的场、反射系数、驻波系数和两单元间耦合系数等的计算公式。分别在共E、H面条件下分析了两X波段波导端头裂缝互耦的影响,并对单元间不同相对距离和工作频率时的互耦影响规律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简单,计算值与测试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Hallen方程进行矩量法求解,讨论了十字交叉振子类型天线产生圆极化辐射时两对振子长度选择的方法;计算了几种情况下天线的远区辐射场;指出十字交叉振子、伞型振子等这类天线由于具有结构紧凑、工作可靠、易于赋形等特点,可广泛应用在空间飞行器上。  相似文献   
49.
The gravity field model AIUB-CHAMP02S, which is based on six years of CHAMP GPS data, is presented here. The gravity field parameters were derived using a two step procedure: In a first step a kinematic trajectory of a low Earth orbiting (LEO) satellite is computed using the GPS data from the on-board receiver. In this step the orbits and clock corrections of the GPS satellites as well as the Earth rotation parameters (ERPs) are introduced as known. In the second step this kinematic orbit is represented by a gravitational force model and orbit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50.
A new and original stereo imaging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measure the altitude of the OH nightglow layer and provide a 3D perspective map of the altitude of the layer centroid. Near-IR photographs of the OH layer are taken at two sites separated by a 645 km distance. Each photograph is proce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satellite view of the layer. When superposed, the two views present a common diamond-shaped area. Pairs of matched points that correspond to a physical emissive point in the common area are identified in calculating a normalized cross-correlation coefficient (NCC). This method is suitable for obtaining 3D representations in the case of low-contrast objects. An observational campaign was conducted in July 2006 in Peru. The images were taken simultaneously at Cerro Cosmos (12°09′08.2″ S, 75°33′49.3″ W, altitude 4630 m) close to Huancayo and Cerro Verde Tellolo (16°33′17.6″ S, 71°39′59.4″ W, altitude 2272 m) close to Arequipa. 3D maps of the layer surface were retrieved and compared with pseudo-relief intensity maps of the same region. The mean altitude of the emission barycenter is located at 86.3 km on July 26. Comparable relief wavy features appear in the 3D and intensity maps. It is shown that the vertical amplitude of the wave system varies as exp (Δz/2H) within the altitude range Δz = 83.5–88.0 km, H being the scale height. The oscillatory kinetic energy at the altitude of the OH layer is comprised between 3 × 10−4 and 5.4 × 10−4 J/m3, which is 2–3 times smaller than the values derived from partial radio wave at 52°N latitu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