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47篇
航空   170篇
航天技术   76篇
综合类   22篇
航天   7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基于遗传进化算法反演吸波结构电磁参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多层吸波结构中未知参数层的电磁参数进行了反演.根据传输线理论确立的多层结构电磁参数与反射/透射系数的关系,建立正向反射率计算模型,根据自由空间法原理搭建的测试平台测量得到多层吸波材料不同入射角度下的反射率信息,利用改进的遗传进化算法获取了多层吸波结构中未知参数层的电磁参数.在遗传进化过程中,采用高斯随机数代替基本遗传算法的均匀随机数,避免了传统网络参数法厚度谐振、多值性问题和基本遗传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点的问题.与传统传输/反射法结果的比较,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这种方法同时适用于计算高、低损耗介质材料的电磁参数.   相似文献   
52.
星箭适配器(PAF)隔振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星箭适配器(PAF)隔振技术是指在不修改卫星原有结构的前提下,设计具有隔振效能的适配器或在适配器与星箭界面之间引入隔振装置,以隔离卫星发射阶段轴向或侧向的振动。该技术可以降低卫星的质量控制成本,提高卫星发射的可靠性。文章对星箭适配器隔振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对美国CSA和欧空局EADS的产品做了介绍,并对我国星箭适配器隔振技术的未来发展途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3.
智能磁航向传感器的研制及误差补偿算法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介绍了微型智能磁传感器的设计,分析了影响磁航向精度的误差来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BP神经元网络、最小二乘及最佳椭圆拟合等3种不同的磁航向误差补偿算法,详细分析了每种算法的工作原理,并立足于算法的具体实现,通过现场试验,从精度、速度、效率等3个方面对算法的有效性加以分析验证,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54.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8):2189-2203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design method of the Mission Success Space (MSS) for the evaluation on aircraft contribution effectiveness. MSS concept was proposed for giving success criterion of a mission and judging the success by conventional mission effectiveness with regards to the aircraft capabilities. This space is created by the Mission Success Function (MSF) and the original Effectiveness Index Space (EIS) where empirical equations are usually assumed to be MSFs. Based on this MSS concept, this paper firstly defines the MSS-based evaluation, then further summarizes the evaluation process of the Contribution to System-of-Systems (CSS). More importantly,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Inverse Design (ID), a new design method of MSF is presented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aircraft’s CSS in a combat mission without using any empirical MSF. The definition of MSS based ID is given and the design procedure is sequentially introduced. Two different confrontation cases are depicted with many details as the simulation validation: Air-to-ground and Penetration. There are two design variables considered for designing MSS in the latter case while only one for the former. However, in both cases, the best design is given by evaluating the Gaussian fitting performance of CSS.  相似文献   
55.
电磁式跟踪器可以测量物体的位置和姿态,但其测量精度也容易受金属环境干扰。本文根据电磁跟踪器的工作原理,给出了电磁式跟踪器姿态校正的模型,讨论了两种不同的姿态校正实现方法:插值法和拟合法,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某一金属环境进行了畸变姿态校正的试验,给出了3个不同的姿态实际值和在此金属环境下的畸变和校正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姿态校正算法能很好地补偿金属环境引起的电磁式跟踪器姿态的畸变。  相似文献   
56.
为了提高涡轴发动机在直升机飞行状态突变时的响应速度,提出一种基于需用功率预测的直升机/发动机综合控制方 法。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对直升机需用功率影响最大的5个变量进行选取,并以这5个变量为输入量,根据多元拟合方法建立直 升机需用功率预测模型,基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采用预测需用功率信号在发动机控制回路的燃气涡轮转速指令位置进行前馈线 性补偿,设计了直升机/发动机综合控制方法。经过UH-60A综合仿真平台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综合控制方法相比于传统串 级PID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动力涡轮转速超调量或下垂量60%以上;相比加入总距前馈的控制方法,可以减小动力涡轮转速 超调量或下垂量20%以上;可以有效加快发动机响应速度,缩短发动机响应时间1 s以上,极大提高了发动机的稳定性及鲁棒性。  相似文献   
57.
使用支持向量机(SVM)研究涡轮气封减压试验系统中高压卸荷膜片式减压器的稳定性问题,主要集中于以往方法不易涉及的多结构参数变化.针对稀疏易有残缺的小样本空间,与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得出SVM方法在所研究数据集上的一些结论:SVM模型预测性能在多结构参数变化情形下优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误差平均降低了25.5%;SVM的泛化性好于BP;在双参数、三参数情形下,SVM模型为气体减压器的设计提供了更好的决策支持,给出了优化结构参数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58.
杨俊  王跃科  颜树华 《宇航学报》2007,28(1):209-212,232
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直接对A/D变换后的中频信号进行处理,并得到C/A码的相关曲线。利用曲线拟合方法对相关峰波形进行拟合,进一步确定相关曲线的峰值点位置。同时基于双相关峰检测的伪距估计方法,精确求解C/A码伪距观测值。利用自编的仿真程序包,在Matlab中进行了相应的模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当信噪比大于26dB时,可得到毫米数量级的伪距估计精度,能够满足GPS模拟源系统高精度自校的要求。  相似文献   
59.
针对过盈螺纹的疲劳寿命估算进行了工作,求解应力是寿命估算的第一步。为减少求解自由度,节省机时,提高效率,文章根据螺纹配合的特点,提出二次子结构法,消去内部节点,只留下配合点、加载点和边界约束点。 文章推导了子结构公式及过盈配合公式,给出了程序流程图及有限元计算结果,由结果可知,随过盈量增加,齿间应力差减小;而随过盈量增加,危险点相当应力增大。这些结果,对过盈量的选择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0.
为解决飞机座舱、机翼蒙皮表面划痕的准确测量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表面划痕测量系统。测量系统将物体表面划痕成像在CCD上,通过对划痕图像进行分割、变换、拟合等处理,最后得到划痕深度。这种方法较人眼瞄准方法减少了人员测量误差,提高了测量准确度和测量效率;通过对标准划痕的重复测量,实验标准差可达0.5μm,能够满足工程测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