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32篇
航空   208篇
航天技术   32篇
综合类   23篇
航天   6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多变量线性时变系统的特征模型及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多青  吴宏鑫 《宇航学报》2005,26(6):677-681,692
对于阶数及参数未知的高阶系统,如何设计一个工程上易于实现的低阶控制器,以实现有效的高性能控制,这是目前航天等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采用将对象特征和控制性能要求相结合的方法,对多输入一多输出高阶线性时变系统和一类非线性时变系统从理论上详细推导出了其特征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特征模型的稳定的自适应模糊广义预测控制方案。由于控制结构中使用了分层模糊系统,从而减少了模糊规则数目。通过对一个挠性航天器控制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所给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2.
补燃室长度对固冲发动机二次燃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超  李进贤  冯喜平  董韬 《固体火箭技术》2007,30(4):292-294,298
采用RNGκ-ε湍流模型及单步涡扩散燃烧模型,对二元双下侧进气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补燃室内三维反应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补燃室二次燃烧效率的变化趋势。结合直连式地面模拟试验,分析了补燃室长度对掺混流场和二次燃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补燃室长度,可显著提高二次燃烧的效率,但存在一恰当的设计值;大于此设计值时,对提高二次燃烧效率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3.
为了从飞轮微振动输出中提取飞轮转子的振源信息,提出利用鲁棒回归辨识飞轮在升速过程中各主要阶次的振幅对转速的二次幂系数,并将其作为飞轮的振源幅值特征参数;为探究参数的分布特性,利用Weibull分布拟合多个飞轮在同一阶次的特征参数,并计算出特定概率点的分位数。振源特征参数的分位数既系统地展示了飞轮振源分布情况,亦可作为振源分级判据。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50 Nms飞轮的振源特征参数分布研究中,为该型飞轮的超静性能筛选和设计改进提供了判定准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4.
初始温度对CH4/RP-3航空煤油混合燃料层流燃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定容燃烧实验装置对初始压力为0.1MPa、当量比为0.7~1.5、甲烷体积分数为0、0.4和0.8,以及3种初始温度工况下,CH4/RP-3航空煤油混合燃料层流燃烧特性进行实验研究。获得混合燃料火焰发展图片、层流燃烧速度和马克斯坦长度等,并分析初始温度对CH4/RP-3航空煤油混合燃料层流燃烧速度及燃烧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火焰拉伸率趋于0时,非线性拟合方法NLM2(nonlinear fitting method 2)能够准确预测拉伸火焰传播速度随火焰拉伸率变化规律,外推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无拉伸火焰传播速率。初始温度对稀混合燃料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较大,而对化学当量比和浓混合燃料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较小。3种甲烷体积分数混合燃料的层流燃烧速度均随初始温度增加而增加。当初始温度为420K时,马克斯坦长度随当量比减小最快,而当初始温度为480K时,马克斯坦长度减小最慢。在稀混合气和化学当量比工况,随着初始温度增加,混合燃料马克斯坦长度减小,混合燃料燃烧稳定性变差,而在浓混合气工况,各初始温度马克斯坦长度趋于一致,此时,初始温度增加对燃烧稳定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5.
根据等离子体柱天线的系统构成,分析了等离子体柱天线的基本工作原理,讨论了表面波在等离子体柱天线中的传播特性、等离子体柱内的电子分布,以及天线的长度、噪声与辐射特性。分析表明:表面波能激发和维持等离子体柱,等离子体柱可构成等离子体天线,且具易隐身、可控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76.
Coulomb formation flight is a concept that utilizes electrostatic forces to control the separations of close proximity spacecraft. The Coulomb force between charged bodies is a product of their size, separation, potential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local plasma environment. A fast and accurate analytic method of capturing the interaction of a charged body in a plasma is shown. The Debye–Hückel analytic model of the electrostatic field about a charged sphere in a plasma is expanded to analytically compute the forces. This model is fitted to numerical simulations with representative geosynchronous and low Earth orbit (GEO and LEO) plasma environments using an effective Debye length. This effective Debye length, which more accurately captures the charge partial shielding, can be up to 7 times larger at GEO, and as great as 100 times larger at LEO. The force between a sphere and point charge is accurately captured with the effective Debye length, as opposed to the electron Debye length solutions that have errors exceeding 50%. One notable finding is that the effective Debye lengths in LEO plasmas about a charged body are increased from centimeters to meters. This is a promising outcome, as the reduced shielding at increased potentials provides sufficient force levels for operating the electrostatically inflated membrane structures concept at these dense plasma altitudes.  相似文献   
77.
低应变检测是桩身完整性检测的一种常用方法。桩土的阻尼作用是造成应力波传播过程中衰减的关键因素。利用一维波动理论,建立桩土相互作用的方程,得到了波幅比与桩长、波速等因素的关系,进而得到检测中可测得的最大桩身长度范围。同时,利用ANSYSLS—DYNA进行模拟,从而验证了波在桩身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特性和计算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为该方法的克服局限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8.
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小直径深孔加工技术后,介绍了小直径深孔加工技术在航空机载行业中的应用,及其小直径深孔加工时设备选型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9.
研究了搅拌针长度对Al5754/Al6111搅拌摩擦点焊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持轴肩压入深度为500μm条件下,搅拌针长度从1.6 mm增加到2.0 mm的过程中,点焊接头的力学性能无明显变化;当搅拌针长度继续增加到2.2 mm时,点焊接头的力学性能迅速提高。通过分析提出高度锯齿状的HOOK形貌是点焊接头力学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提出了利用两平面反射镜多次反射来虚拟室外基线场,在室内完成检定光电测距仪及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测距部分的解决方案;在现有技术的层面上对该方案所面临的技术难题进行了探讨,对其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对该方案实施1000 m测长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计算,得出了该方案完全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