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8篇
  免费   249篇
  国内免费   116篇
航空   893篇
航天技术   378篇
综合类   128篇
航天   2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One essential component of magnetosphere and ionosphere coupling is the closure of the ring current through Region 2 field-aligned current (FAC). Using the Comprehensive Ring Current Model (CRCM), which includes magnetosphere and ionosphere coupling by solving the kinetic equation of ring current particles and the closure of the electric currents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high latitude potential, ionospheric conductivity, plasma sheet density and different magnetic field model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 2 field-aligned curr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2 FACs and the ring current. It is shown that an increase in high latitude potential, ionospheric conductivity or plasma sheet density generally results in an increase in Region 2 FACs’ intensity, but R2 FACs display different local time and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s for changes in each parameter due to the different mechanisms involved. Our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configuration of the inner magnetosphere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 2 field-aligned current. More numerical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al results are needed in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current systems.  相似文献   
52.
首先提出双向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制约B2C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通过对信号传递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出建立B2C电子商务中信号机制需要符合的条件,并建立起B2C中信号机制的模型,即企业传递信号—消费者甄别的信号机制和消费者传递信号—企业甄别的信号机制。  相似文献   
53.
本文通过介绍一种客车顶盖蒙皮、顶骨架低位作业自动焊接方法,综合CO2气体保护焊和单面双点电阻焊,找出影响期焊接质量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以充分发挥其焊接变形小、焊接强度高、节能、高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54.
多任务在轨服务模块化智能航天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介绍了在轨服务技术的分类及国内外近期研究进展,结合各国已开展项目的验证情况,分析了在轨服务模式、适应多任务在轨服务航天器的发展思路。为适应卫星发射和在轨服务的任务需要,提出了多任务服务航天器的方案设想,以期降低在轨服务操作的难度,提升在轨服务系统执行多任务的能力。最后初步分析了用于演示验证任务的服务航天器总体参数及任务规划。  相似文献   
55.
We have analysed 9 years of data from the All Sky Monitor on the 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 for 2S 0114+650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its spin, binary, and super-orbital periods. The spin history of the neutron star in this system exhibits torque reversals lasting 1 year. The newly discovered super-orbital period has remained stable over the 9-year span, making 2S 0114+650 the fourth known system to exhibit stable super-orbital modulation. We compare its super-orbital period evolution with those of the other three such systems.  相似文献   
56.
研究卫星编队构型在J2项摄动和大气阻力摄动作用下的演化进程。从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出发,分别加入J2项摄动和大气阻力摄动因素,采用数值积分对所获得的运动方程求解,得到参考星和环绕星在惯性坐标系中的绝对运动规律;将两星的绝对运动规律作差后,利用坐标转换矩阵,将惯性坐标系中两星的相对运动规律转换到Hill坐标系中。由于该方法没有经过任何简化,故研究摄动的影响时不存在误差。最后通过仿真分析,给出了J2项摄动和大气阻力摄动作用下卫星编队构型演化的相关结论,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7.
载人航天器空气环境参数控制非定常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健  侯永青 《航空学报》2014,35(11):2970-2978
为支持乘员在轨驻留,载人航天器需通过空气环境控制系统将众多设计参数和空气环境参数控制在指标范围内。文章建立了一种载人航天器空气环境非定常控制仿真分析模型,包括舱体模块、航天员模块、舱压控制模块、温湿度控制模块以及CO2净化模块。利用该模型分析了载人航天器空气环境参数随乘员代谢水平的非定常变化趋势,并评估了控制系统的工作性能。结果表明:乘员代谢水平变化对空气环境参数有显著影响,通过调节控制系统运行参数可将各空气参数控制在有效指标范围内。人区温度与O2分压、CO2分压和人区湿度有密切的影响关系,不可孤立地进行分析。为载人航天器空气环境参数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流程改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8.
运用Lattice Boltzmann(LB)方法与Large Eddy Simulation(LES)结合的方法数值模拟研究了二维翼型绕流流场,其中,粒子速度模型采用D2Q9模型,松弛时间中对应的湍流粘性系数由Smagorinsky模型计算,网格生成方法采用无网格技术。对NACA0012翼型进行数值模拟,验证其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其模拟复杂物体绕流的能力,以三段翼型30P30N为研究对象进行数值研究,计算出了给定攻角条件下的气动特性,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LBM-LES方法的计算结果能够与实验值一致,是一种可行、有效且较新的数值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59.
通过对星间链路和空间态势感知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星间链路在空间信息有效获取、安全传输和实时应用以及保障空间态势感知系统战场生存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星间链路在未来空间态势感知系统中的应用需求,提出包含空间通信模型和空间导航模型在内的空间感知体系基本架构,并对该架构下星间链路的设计要求或者特点进行分析,指出星间链路应该具有灵活可变的星间路由策略和联网结构,并能够支持高速可变和安全可靠的星间数据传输.分别从空间网络和卫星节点2个层面提出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并给出部分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上述研究结果可以为星间链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60.
中国深空网首次△DOR联合测轨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中国深空网首次△DOR(Delta Differential One way Ranging,双差分单向测距)联合测轨试验的干涉测量事后数据,重点从观测量随机精度、闭合时延等方面讨论了国内深空网与国内VLBI(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甚长基线干涉测量)观测网、国内深空网与国际深空网的联合干涉处理情况,并与ESOC(European Space Operation Center,欧洲空间操作中心)数据处理结果进行了比对.试验结果表明:我国深空网已具备独立或联合开展深空探测器导航测轨的系统支持能力;深空站系统具备高速率数据接收、采集、记录、传输能力,采集数据处理精度优于1 ns;深空网干涉测量信号处理中心具备多体制信号的干涉处理分析能力,其分析精度与ESOC处理精度差异在0.1 ns量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