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84篇
  免费   2811篇
  国内免费   2427篇
航空   10377篇
航天技术   2087篇
综合类   1459篇
航天   2599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389篇
  2021年   474篇
  2020年   488篇
  2019年   400篇
  2018年   459篇
  2017年   591篇
  2016年   674篇
  2015年   595篇
  2014年   788篇
  2013年   717篇
  2012年   918篇
  2011年   963篇
  2010年   781篇
  2009年   870篇
  2008年   739篇
  2007年   738篇
  2006年   709篇
  2005年   563篇
  2004年   479篇
  2003年   448篇
  2002年   411篇
  2001年   347篇
  2000年   322篇
  1999年   329篇
  1998年   311篇
  1997年   288篇
  1996年   253篇
  1995年   242篇
  1994年   220篇
  1993年   190篇
  1992年   153篇
  1991年   157篇
  1990年   121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4 毫秒
41.
讨论了采用双V形开槽试样的Iosipescu剪切试验方法的应用,分析了影响试验的因素,对T300/5222复合材料单向板及π/4多向铺层层合板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很好地用于复合材料剪切试验。  相似文献   
42.
精密机械产品的发展要求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质量。如果用设计时减小公关的方法来保证精度,则将难以解决加工和装配中产生的问题。因此需要在采用尽可能大的公差值的民政部下满足精度一文将讨论一些实例,寻找借助于统计尺寸公差降低加工精度要求的办法。  相似文献   
43.
基于LabVIEW设计曲线拟合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LabVIEW图形化编程环境和软件分析库函数设计的曲线拟合仪,界面友好,功能齐全,操作简便,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文中简要介绍利用NI虚拟仪器技术设计曲线拟合仪的方法,给出软件设计思想与实现方案,对主要软件功能模块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4.
本文研究了风挡串流对三角形机翼飞机模型测力数据的影响。试验结果指出,在风挡具有串流的情况下,正反装模型所获得的纵向测力数据都是错误的,特別是俯仰力矩。为了消除风挡串流对测力数据的影响,应尽力限制串流量,此外建议在测定模型的平均气流偏角和支架干扰量时,上风挡亦带串流,并使其对称于下风挡的串流。经试验证明,这些措施将有助于获得较为可靠的正反装测力数据。  相似文献   
45.
赵坚行  易勇 《推进技术》1993,14(3):8-15
本文对k-ε-g紊流燃烧模型中模型系数C_R,C_(g1),C_(g2)的选定和计算浓度脉动均方值g的不同方法进行数值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模型系数值的选定直接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而其中C_R影响最大。g的计算虽然可有不同方法,而其中微分方程求解最佳。并用实验数据来验证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46.
利用模匹配方法和网络理论分析计算了一种卫星天线系统中常用的波导分支线定向耦合器,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该方法为波导分支线定向耦合器提供一种有力的设计手段。它可直接用于设计Ku 波段通信卫星天线的波束形成网络,也可以用来设计各种耦合度的波导分支线定向耦合器。  相似文献   
47.
黄灵恩 《飞行力学》1993,11(3):87-91
对无动力J—7LP动力学缩比模型进行了遥控试飞,以研究其失速尾旋特性,全偏平尾和方向舵可使模型进八尾旋,舵面全回中即可从各种尾旋中改出。偏转副翼对尾旋特性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樊浩  边岗莹  孙江 《航天控制》2007,25(4):68-71
为防空导弹系统性能改进研究和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首先给出了一般防空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采用面向对象建模技术结合动态仿真软件Simulink建立了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该模型具有容易理解,可重复使用,易于扩展等优点,即通过部分模块更换或改变参数等就可对该系统在其他条件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和实际遥测数据基本吻合,表明了该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9.
Mercury’s unusually high mean density has always been attributed to special circumstance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planet or shortly thereafter, and due to the planet’s close proximity to the Sun. The nature of these special circumstances is still being debated and several scenarios, all proposed more than 20 years ago, have been suggested. In all scenarios, the high mean density is the result of severe fractionation occurring between silicates and iron. It is the origin of this fractionation that is at the centre of the debate: is it due to differences in condensation temperature and/or in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e.g. density, strength)? Is it because of mantle evaporation due to the close proximity to the Sun? Or is it due to the blasting off of the mantle during a giant impact?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in some detail, the fractionation induced by a giant impact on a proto-Mercury having roughly chondritic elemental abundances. We have extended the previous work on this hypothesis in two significant directions. First, we have considerably increased the resolution of the simulation of the collision itself. Second, we have addressed the fate of the ejecta following the impact by computing the expected reaccretion timescale and comparing it to the removal timescale from gravitational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planets (essentially Venus) and the Poynting–Robertson effect. To compute the latter, we have determined the expected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condensates formed during the cooling of the expanding vapor cloud generated by the impact. We find that, even though some ejected material will be reaccreted, the removal of the mantle of proto-Mercury following a giant impact can indeed lead to the required long-term fractionation between silicates and iron and therefore account for the anomalously high mean density of the planet. Detailed coupled dynamical–chemical modeling of this form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such a way as to allow explicit testing of the giant impact hypothesis by forthcoming space missions (e.g. MESSENGER and BepiColombo).  相似文献   
50.
本文采用有限元ANSYS程序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单桩桩体荷载传递规律、应力比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减小应力比的方法和措施,对工程可起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