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58篇
航空   284篇
航天技术   36篇
综合类   40篇
航天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根据行业需求,在明晰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该专业主要就业岗位重点分析了空中乘务人员岗位知识能力要求,根据我院教学实践经验分别从“民航基础知识”、“旅客服务素养专项技能训练”两个层面,提出了促进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72.
压气机引气系统典型减涡器减阻特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对用于压气机引气系统的典型减涡器结构的减阻特性进行对比,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带三种典型减涡器的径向内流共转盘腔模型开展研究,并与无减涡器共转盘腔基准模型进行了对比。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各模型流场结构、速度分布、哥氏力分布和压力损失特性,对典型减涡器的减阻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结果表明:虽然三种典型减涡器结构差异较大,通过布置不同结构的减涡器,降低或抑制了共转盘腔内旋流比的增长速度和幅度,显著降低了压气机引气系统径向内流共转盘腔的压力损失,获得相近的减阻效果。与基准模型相比,在计算模型进出口截面间,去旋喷嘴式减涡器模型压力损失降低了73.4%;管式减涡器模型压力损失降低了80.7%,翅片式减涡器模型压力损失降低了84.5%。  相似文献   
373.
某微型燃气轮机适应高原起动的技术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满足某微型燃气轮机能同时在平原及不低于4500m高原地区安全可靠运行,通过设计减小单油路离心式燃油雾化喷嘴的流量数,以及改变喷嘴与供油控制系统的耦合工作特性,设计利用起动泄油系统,在降低点火与起动过程供油量的同时提高了燃油喷嘴的雾化及点火性能,解决了高原起动超温问题。平原及高原地区试验证明,点火起动成功率为100%、高原起动过程最高排气温度为720℃,与原设计状态在平原环境工作时一致、起动时间小于40s,可保证平原、高原点火和起动过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满足平原、高原条件下的燃气轮机性能。   相似文献   
374.
针对线性滑模控制永磁同步电机不能实现有限时间控制以及终端滑模控制不能实现快速收敛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快速终端滑模控制方法。所提控制方法经理论证明能实现更快的收敛速度。滑模控制律通过Lyapunov稳定性定理计算得出。对所提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并与终端滑模控制作对比,结果证明了所提改进快速终端滑模控制能有效地提高系统的起动性能和抗扰动性能。  相似文献   
375.
本文在阐述了空中高速路特点和运行设备要求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针对空中高速路运行方式提出了单行航路、多平行航路及多层航路三种思路,并分别建立合适的流量模型进行分析对比,最后进行总结,为我国未来空域结构的调整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76.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new satellite observations, including air quality (AQ) observations from geostationary (GEO) orbit, it is essential to link the measurement precision (ε) with sensor specifications in advance.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formulate the linkage between ε and specifications of a UV/visible sensor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FWHM) of the slit function, and sampling ratio (SR)) on a GEO satellite. A sophisticated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JACOSPAR) is used to calculate synthetic radiance spectra that would be measured by a UV/visible sensor observing the atmosphere over Tokyo (35.7°N, 139.7°E) from GEO orbit at 120°E longitude. The spectra, modified according to given sensor specifications, are analyzed by the 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technique to estimate the ε for slant column densities of O3 and NO2. We find clear relationships: for example, the ε of the O3 slant column density (molecules cm−2) and SNR at 330 nm are linked by the equation log(ε) = −1.06 · log(SNR) + 20.71 in the UV region, and the ε of the NO2 slant column density and SNR at 450 nm are linked by log(ε) = −0.98 · log(SNR) + 18.00, at a FWHM = 0.6 nm (for the Gaussian slit function) and SR = 4. The relationships are mostly independent of other specifications (e.g., horizont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s), as they affect ε primarily through SNR, providing constraints in determining the optimal SNR (and alternatively FWHM and SR) for similar UV/visible sensors dedicated for AQ studies.  相似文献   
377.
高超声速二元进气道顶板移动变几何方案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林  张堃元  金志光  南向军  王磊 《航空学报》2012,33(10):1800-1808
针对一种工作于马赫数Ma=4~6范围内的高超声速二元进气道,探索了一种进气道部分压缩顶板可移动的简单变几何方案,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接力点变几何进气道的自起动性能和Ma=4~6的调节方法。结果表明:部分压缩顶板可移动简单变几何进气道方案在Ma=3.7能够实现自起动;变几何所形成的自适应放气槽放气量很小,最大放气量在2%以内,关闭自适应放气槽接力点Ma=4流量系数达到0.77;在整个工作范围内流量系数较高、总体性能较优,该变几何方案的调节方法是切实可用的。  相似文献   
378.
某型飞机发动机起动时飞参记录显示有二次起动假信号,导致飞参记录无法真实、准确反映座舱内对发动机的操作。本文对该故障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找出问题产生原因,并提出了问题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379.
贾淑芝  李军 《航空发动机》2008,34(2):46-47,50
某型航空发动机在地面台架试车的起动过程中,发生高压转子转速信号误报,造成起动失败;在外场装机地面试车时,在起动和停车过程中,发动机参数记录系统和EPI组合显示仪表显示出高压转子转速信号跳变。对发动机转速测量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找到了该转速信号故障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80.
开启式高超声速进气道启动性能试验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设计了具有入口开启功能的高超声速进气道,并在Ma=6连续式自由射流风洞中进行了启动性能的试验研究.通过对进气道壁面静压变化和捕获流量的测量,验证了此种具有开启功能的变几何方案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开启机构能够有效地提高进气道的启动性能.分析认为,进气道入口的逐渐打开过程辅助进气道建立起超声速流场.同时,开启机构避免了进气道自启动的迟滞效应,使进气道实现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