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2篇
航空   209篇
航天技术   47篇
综合类   38篇
航天   3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292.
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返回地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统 《国际太空》2010,(8):28-33
2010年6月13日,日本隼鸟号[Hayabusa,也叫缪斯—C(MUSES—C)]小行星探测器结束了约7年的太空之旅返回地球。6月14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为隼鸟号成功返回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申请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作为探测器,它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以外天体着陆并返回地球的;二是成为有史以来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取样返回器。  相似文献   
293.
设计并制作了3种新型的复合材料吸能圆管薄弱环节,即内倒角、花冠型和端部开缝的薄弱环节.通过准静态轴向压溃试验研究了这3种薄弱环节对复合材料圆管耐撞性的影响,并将试验结果与不含薄弱环节及含外倒角薄弱环节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评估这些薄弱环节的引发效能.研究表明:外倒角、内倒角、花冠型和端部开缝薄弱环节都能有效改善复合材料圆管的耐撞性能;内倒角与外倒角薄弱环节具有相同的引发效能;花冠型和端部开缝薄弱环节的引发效能均优于外倒角薄弱环节.由于端部开缝薄弱环节加工简便,故它具有更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4.
民机机身耐撞性设计的波纹板布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耐撞性是民机机身结构设计的一项重要要求。为了研究以波纹板为吸能结构的机身结构能量吸收特性和冲击响应特性,针对常规的机身构型,提出了3种货舱地板下部波纹板布局形式,建立了相应的机身段有限元模型,对机身垂直撞击刚性地面的情况进行分析。获得了不同布局形式下的波纹板变形模式和能量吸收情况,以及机身段的破坏模式、能量吸收情况和座椅处的过载-时间历程。3种布局的对比分析表明,在机腹隔框下端和蒙皮之间布置波纹板,可以使机身下部结构的破坏模式稳定,显著降低座椅处的过载峰值,缩短高过载脉宽,有效提高机身结构的耐撞性。  相似文献   
295.
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夹层厚度的夹层板进行了鸟撞仿真,分析了不同的夹层厚度对结构的抗鸟撞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夹层厚度对结构吸能性能的影响趋势。这对于面向抗鸟撞的民用飞机尾翼前缘结构设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6.
M-型皱褶芯材夹层板吸能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华志  王志瑾 《航空学报》2016,37(2):579-587
作为先进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皱褶夹层板是一种具有众多优点的新型夹层板结构。本文建立了带有缺陷的皱褶芯材有限元模型,对M-型皱褶芯材的能量吸收率和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压缩试验仿真结果与CELPACT项目中的试验结果相符。与蜂窝芯材相比,皱褶芯材在吸能性能上表现出了很大的优势,其能量吸收率是蜂窝芯材的两倍多。此外,本文采用响应面法获得了M-型皱褶芯材几何参数和吸能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最后,以吸能性能最优为目标,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LHS)方法获得初始样本,以多目标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皱褶芯材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297.
基于诱导航线的多无人机编队飞行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无人机编队飞行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诱导航线的协同控制方法,僚机根据当前相对于期望位置的误差和长机的飞行状态生成诱导航线并进行跟踪;针对飞行过程中的突发障碍采用改变编队队形的方法进行规避;针对无人机之间可能出现的碰撞情况,根据无人机到达碰撞点的时间以及位置分别从高度以及航向两方面进行躲避,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无人机能够保持稳定的编队,并同时能够躲避飞行过程中的障碍以及避免飞机之间的碰撞。   相似文献   
298.
299.
300.
从飞机的安全间隔保障和空中避撞告警,以及飞机的地形避撞和近地警告两个问题的现有手段和正在发展中的某些新概念、新技术出发,说明交通和地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更好地增强机上信息环境,发挥交通和避撞的告警和显示功能,提高自治飞行(AutonomousFlight)能力;在未来空域环境中过渡到飞机避撞责任由驾驶员和管制员双方分担。重点介绍机载间隔保障系统(ASAS)概念,其所用的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和驾驶舱交通信息显示(CDTI)技术,此外也介绍预测型近地警告和利用地形数据库的仿前视地形复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