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5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71篇
航空   1037篇
航天技术   80篇
综合类   63篇
航天   14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本给出了复合式气冷涡轮叶片内冷气流量分配,温增和换热系数迭代求解方法和计算实例。并且,讨论了转动效应对冷气流动和换热的影响。它已成功地应用于高性能推进系统气冷叶片设计,而且,也可用于气冷涡轮叶片改型和膜底分析,验算。  相似文献   
92.
对UFO的研究表明,某些星球的智慧生命已经拥有非常成熟、实用的冷聚变(人工受控低温氢核聚变反应)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某些飞碟上。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人工受控冷核聚变反应器是一定能够研制成功的,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相似文献   
93.
1989年3月23日,美国犹他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一条震惊世界的重大消息:化学家马丁·弗雷希曼和斯坦利·庞斯实现了世界各国众多物理学家研究了几十年也没能成功的梦想--受控核聚变,人类有望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问题了.  相似文献   
94.
整机总体性能仿真是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仿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全寿命 周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综合70多年来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总体性能仿真的发展成果,梳理了各时期总体性能仿真的发展历 程。从基本方法、模型精细化、求解算法和修正方法等角度,分析了国内外以部件级模型为代表的基于物理机理的总体性能仿真 方法研究现状;探讨了以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算法在总体性能仿真中的应用现状;介绍了机 载模型、机理-数据混合模型和多维度模型基本方法和主要成果。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趋势,认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 轮机总体性能仿真应向物理机理模型更精细化、人工智能技术更深入和应用模型构建更为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5.
二阶时间精度的CFD/CSD耦合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线性气动弹性分析中,涉及到非线性流体动力学(CFD)和非线性结构动力学(CSD)的耦合计算问题。本文分析比较了目前几种耦合算法:全耦合、松耦合和紧耦合,并从耦合边界能量传递守恒上就松耦合及紧耦合方法进行了时间精度的分析,得出传统松耦合中即使流体和结构子系统达到高阶时间精度,耦合算法的时间精度仍仅为一阶,紧耦合方法虽然可以达到二阶时间精度,但没有明显提高计算效率。随后,本文基于松耦合流程改进了耦合格式,分析表明其具有二阶时间精度,通过AGARD445.6机翼颤振模型的算例验证,说明该方法可以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基础上明显提高计算效率,并保持了传统松耦合方法模块化的优点,在模拟非线性气动弹性问题时具有很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6.
97.
98.
文章对220GHz折叠波导慢波电路的返波传输特性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返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结合模拟仿真和理论分析,针对220GHz的返波振荡器,研究各个参数对冷特性的影响。对220GHz返波振荡器的高频结构进行了初步设计,给出了结构参数以及相应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损耗的情况下,设计的结构可以在中心频率220GHz处获得约为0.5W的功率,可调谐范围是30GHz,调谐电压范围为5.5kV-12kV。  相似文献   
99.
高旋转数内冷通道换热实验技术及验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通过内冷通道换热理论分析及实验系统优化,获得了使内冷通道内气体压力保持在500kPa以上的高旋转数实验技术.旋转数和雷诺数的范围分别为0~2.08,104~7×104,极大满足了旋转数与雷诺数同时覆盖真实发动机涡轮叶片工作参数的实验需求.证实了雷诺数和旋转数对内冷通道换热的影响可以解耦.而应用该实验技术进行同等旋转数实验时,内冷通道热损失占总加热量的比例和实验误差分别降低到18%和±10%.  相似文献   
100.
肋开孔高度对大宽高比矩形通道流动传热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强华  崔苗  高效伟 《推进技术》2014,35(12):1630-1638
为了获得大宽高比矩形通道内开孔肋的流动与传热特性,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开孔肋的肋高e/Dh=0.188、开孔率β=0.131时研究了通道的摩擦系数、努塞尔数等参数随孔排高度和雷诺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实体肋相比,开孔肋能够减小通道的摩擦系数并提高其壁面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但是传热增强因子有所减小;随着孔排高度的提升,通道的摩擦系数单调减小,壁面温度分布的不均匀度增大,而传热增强因子则先增大后减小,因此存在一最优孔排高度(h/e)opt=0.65使开孔肋的强化传热综合指标达到最大值;随着雷诺数的增大,开孔肋通道的摩擦系数缓慢减小、换热逐渐增强,这与实体肋的变化规律是类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