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0篇
航空   360篇
航天技术   15篇
综合类   78篇
航天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对带有可偏转的襟翼式扰流片的二维翼型所产生的流场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亚音速试验确定了在两种雷诺数条件下改变扰流片的偏转角和迎角对流场所产生的影响。对平均表面压力和脉动表面压力以及尾流速度进行了测量,并且对尾流进行了纹影流动显形。给出了与扰流片流场非稳定特性有关的结果。研究表明,旋涡脱落是扰流片尾流的主要特征,它决定着整个流场的非稳定特性;旋涡脱落的特点与扰流片的偏转角有关;当扰流片偏转角较大时,脉动表面压力场(旋涡脱落频率分量)也较大。  相似文献   
142.
轴对称旋成体流动结构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S方程模拟了旋成体的绕流过程。旋成体流场由不同层次的涡结构组成,包括主涡、二次涡t、ertiary涡、螺旋涡、羊角涡、U型马蹄涡。文中清晰地展示了这些结构,简要分析了各类结构的特性和功能,强调了亚结构和三维结构在流态发展与流场演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3.
细长体大迎角湍流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数值方法对大迎角细长体超声速流场的模拟,探求正确模拟导弹大迎角绕流湍流流场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数值模拟求解一般曲线坐标系下的三维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时间离散采用Euler向后差分,无粘项的空间离散采用二阶TVD格式,分别研究了Bald-win-Lomax代数模型及其修正形式(BLDS)对大迎角分离流动的模拟能力。数值试验表明修正的Baldwin-Lomax模型更精确地预测了流场的旋涡与分离情况,给出合理的表面压力分布,因而更准确地模拟了存在横向分离的导弹流场。  相似文献   
144.
 对细长体平板三角翼和加上两个不同高度背鳍后的组合体在低速风洞进行了六分量天平测力实验,三角翼后掠角82.5°,背鳍当地高度与模型当地半展长比值分别为0.3和0.6,实验迎角范围12°~32°,包括1.66×10.6和2.33×10.6两个雷诺数。实验结果表明:0°侧滑角下,在翼面上发生旋涡破裂前,单独细长平板三角翼的横向力及横向力矩在实验迎角范围内始终为零;加上两个不同高度的低背鳍后,在一定的迎角下,三角翼的横向力及横向力矩开始不为零,流场定常;在更大的迎角下,流场变得非定常。实验结果初步验证了前人关于细长锥体分离涡的稳定性理论,并给出了旋涡失稳后,随着迎角的增大,流场进一步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5.
146.
机翼摇晃运动作为现代高机动性飞机在失速迎角附近飞行时出现的一种现象而受到普遍重视.迄今为止,对机翼摇晃的研究工作一般沿两种途径进行。一种为分析产生机翼摇晃的气流流动机理;另一种根据机翼摇晃时飞机运动的特点进行讨论。本文从飞机六自由度方程入手,建立描述大迎角机动飞行的空气动力模型。在此基础上,按照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和传播矩阵,研究机翼摇晃的产生原因和飞机运动的特点。结果认为,机翼摇晃是一种非线性系统的Hopf分支现象.对具有中等后掠角机翼的飞机,产生机翼摇晃的主要原因是滚转阻尼力矩随迎角和侧滑角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7.
低速大迎角尾撑支架干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飞行器低速大迎角风洞试验是飞行器研制中必须进行的试验研究项目,而进行大迎角试验时飞行器模型大多采用尾部支撑方式支撑,目前国内对低速大迎角风洞试验结果中的支架干扰都没有进行相应的扣除.本项研究成果可作为今后支架干扰研究或扣除的参考,重点介绍了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φ3.2m风洞中,利用张线支撑系统进行有预弯接头的尾撑支架干扰试验研究,获得了预弯尾撑支架干扰随迎角、侧滑角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形状尾撑支杆的支架干扰特性;并对尾撑支杆的几何参数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尾撑支杆长度对尾撑支架干扰量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尾撑支杆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8.
无限翼展后掠翼大迎角绕流和涡控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数值求解Navier-Stokes方程,研究了无限翼展直后掠翼在不同后掠角下的大迎角粘性分离流,探讨了后掠角对流场结构和升阻力特性的影响。基于对流动特性的机理分析,文中进一步数值模拟了无限展长后掠惭带表面吹吸气的大迎角绕流,研究了以非定常质量引射作为外激发手段对后掠翼前缘涡形成、发展和脱泻、以及对提高机翼升力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9.
通过桨叶的性质角与迎角关系的数学模型,对桨叶有利迎角进行了分析研究。当桨叶迎角和桨叶性质角变化时,桨叶极线图和桨叶总空气动力向拉力轴靠近或离开,由此找出桨叶的最有利状态。通过分析得出,桨叶迎角接近桨叶临界迎角时最有利。最后通过桨叶极线图和桨叶总空气动力方向变化的模型实验验证了此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0.
飞机垂尾抖振响应的飞行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国内外垂尾抖振试飞的最新进展情况,并就抖振试飞中可以采用的试飞方法,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飞行试验采用收敛转弯的试飞方法,通过在左、右垂尾上加装的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得到了不同马赫数下垂尾的抖振响应情况。在对数据进行均方根分析、时频分析和自功率谱密度分析等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抖振响应和迎角、频率的关系后发现:垂尾抖振响应主要集中在垂尾低阶模态频率上;垂尾的抖振响应随迎角、马赫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受迎角的影响大于受马赫数的影响;且飞机在超过初始抖振迎角以后,随迎角的继续增加,垂尾翼尖后缘处的抖振响应显著大于垂尾翼尖前缘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