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5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86篇
航空   670篇
航天技术   211篇
综合类   138篇
航天   34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为保障高原机场安全运行,提升高原机场起飞航班的有效载量,以安装鲨鳍小翼的空客A319-115执行“日喀则/和平—北京/首都”航线研究样本,分析各种因素对飞机采用需要授权的所需导航性能(RNP AR)对在日喀则机场起飞的性能影响,最后制定针对高原机场运行控制的标准化流程,为类似航线运行控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2.
针对行星着陆自主导航中图像处理计算负担重的问题,分析了序列图像自主导航的可观测性,并提出了一种观测时序规划方法。通过可观测性分析得到了在未知环境中使状态可观测的最少观测次数,这是切换观测陆标的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所构建的深度估计误差模型获得最佳观测间隔时间,从而自适应地规划观测时序,减少图像处理次数。仿真结果验证了可观测性分析的正确性,以及提出的观测时序规划方法的有效性,相比每个采样时刻均观测陆标,在不明显影响导航精度的条件下减少陆标观测次数45.9%,有效降低序列图像在线处理的计算负担,大幅提升未知环境中行星着陆器基于序列图像的自主导航能力。  相似文献   
113.
乔善勋 《大飞机》2021,(1):72-75
燃油被称为飞机的“粮食”,一旦被外界污染,轻则影响飞机飞行,重则导致事故发生.国泰航空780号(CX780)航班事故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国泰航空780号航班是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泗水朱安达国际机场飞往香港国际机场的定期航班.2010年4月13日,CX780号航班临近降落时,飞行员突然发现无法改变油门控制,最终飞机以正常着陆速度的两倍落地,幸运的是飞机最后仅受到轻微损伤.  相似文献   
114.
倾转旋翼机兼具垂直起降和高速巡航能力,已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研究倾转旋翼机特有的短距起飞方式下的起飞性能设计计算方法,对飞机研制项目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套适用于初步设计阶段短距起飞方式下的起飞性能设计方法,该方法包括短舱最小倾斜角的确定、起飞离地速度和起飞距离计算公式的推导;同时将该方法用于倾转旋翼机的初步设计,并分析机场海拔高度和不同天气条件对起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合理,符合起飞规律,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5.
短距离起飞产生的过载加速度可能对飞行员的安全操作造成极大隐患。本文建立飞行员-座舱系统的多刚体模型,仿真分析了胸-背方向的加速度载荷(Gx)对飞行员驾驶状态下的人机动力学响应。首先,根据第3百分位的男性人体测量学数据,通过三维CAD软件建立了飞行员的虚拟假人模型;并根据设计参数的要求建立了包括座椅和操作杆(油门杆与驾驶杆)在内的飞机座舱模型。然后,以标准的短距离起飞的加速度模拟曲线为载荷条件,利用多刚体动力学软件ADAMS模拟了飞行员在短距离加速起飞过程中的动力学响应及飞行员与操作系统之间的力学相互关系。仿真结果表明,过载加速度会经飞行员身体传递给操作杆,5G加速度载荷产生的传递力作用在驾驶杆和油门杆上的值分别为128 N和211 N,两者均已超过了通常操作杆所设计的有效阈值,因此存在误操作的可能。另外,本文结合仿真结果和国外现有战机设计,提出了短距离起飞下飞行员避免误操作的可行方式,结果显示该方式可以有效地转移加速度传递所带来的影响。本文方法将为在短距离起飞作用下避免误操作的分析提供技术途径,得到的结果将为驾驶部位的人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6.
载人小行星着陆探测模式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航天器工程》2016,(3):109-114
基于目前小行星探测技术特点,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空间活动中两种典型探测模式,针对未来载人小行星着陆探测需求,提出了爬行式和基于小型机动操作载人飞船的两种探测模式,并对两种模式进行评价比较,基于小型机动操作载人飞船的探测模式具有机动性强、探测范围广、安全性高及对航天员操作能力要求低等特点,可为我国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任务中微重力环境下星体表面作业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7.
安慧 《航天》2014,(10):22-26
据美国媒体报道,8月25日美国国防部发言人舍曼发布声明说,当地时间25日上午12点25分,由美国陆军管理实施的“先进高超声速武器(AHW)”项目第二次飞行试验,在发射起飞仅4秒后,即爆炸自毁。  相似文献   
118.
航天器着陆接触碰撞过程中的瞬态响应计算,涉及到几何非线性、接触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计算过程复杂,计算量大。为此,文章将统一计算架构(CUDA)技术应用到接触碰撞问题的并行显式积分计算,研究了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的并行生成方法,并将基于中心差分法的求解过程并行化实施。仿真算例表明:并行算法计算结果准确,较大地提高了计算仿真分析的效率,可为航天器着陆过程中冲击动力学计算的快速和高精度实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9.
近年来,欧美先后发射了“星尘”(Stardust)、“罗塞塔”(Rosetta)和“深度撞击”(DeepImpact)等彗星探测器。其中“星尘”成功取样,正在返回途中;“罗塞塔”将在彗星表面着陆;最举世瞩目的美国“深度撞击”探测器在2005年7月4日13:52首次成功撞击坦佩尔-1(Tempel-1)彗星,并发回了相关照片,这是人类第1次实际接触并探索彗星的空间活动。  相似文献   
120.
航线     
《今日民航》2012,(3):15-15
热线瑞士航空开通北京至苏黎世直飞航线瑞士航空2月12日正式开通北京至苏黎世直飞航线,继香港和上海后,北京是瑞航在我国的第三个目的地。去程LX197航班6时45分从北京起飞,当地时间10时40分抵达苏黎世;返程LX196航班12时30分从苏黎世起航,次日5时15分抵达北京。目前我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瑞士在亚洲最大的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