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4篇
航空   133篇
航天技术   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何沛  邓向阳  鄂亚佳  徐榕  张弛  林宇震 《推进技术》2019,40(12):2766-2774
为了研究中心分级贫油低排放燃烧室的排放特性和排放预测方法,针对一个低排放头部方案,在单头部燃烧室试验件上,在不同的温度、压力、油气比、供油模式和分级比条件下,测量其排放性能。以Lefebvre排放经验预测公式为基础,采用经验分析方法拟合排放试验数据,归纳出适用于本头部方案的排放预测公式。表征预测好坏的判定系数R2在小工况下和大工况下分别为0.95和0.93,表明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度较好。小工况和大工况排放特性不同,对仅预燃级喷油的小工况工作模式,NO_x排放主要受化学恰当燃烧温度和预燃级局部当量比的影响;对预燃级和主燃级同时喷油的大工况工作模式,NO_x排放主要受燃烧区温度和主燃级燃油比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为了研究燃油以及入口空气压力对于贫油熄火(LBO)边界的影响大小及规律,采用航空煤油(RP-3)、高沸点费托油(FT)和柴油进行了三种不同燃烧室入口压力工况下的贫油熄火实验并进行规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入口压力对贫油熄火边界的影响(19.17%)要大于燃油性质造成的影响(6.26%)。导致熄火油气比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入口空气压力,火焰体积,燃烧室温度,燃油雾化直径以及燃油的热值和密度,其中火焰体积和燃油雾化直径主要受燃油性质影响,而燃烧室温度则与入口压力有很大关系。入口压力影响的贫油熄火油气比变化会受其影响的火焰体积和燃烧室温度变化而削弱。碳数高支链烷烃含量少的燃油可能会提高火焰体积对熄火油气比的影响,使其在低入口压力下有更好的贫油熄火边界。   相似文献   
23.
中心分级燃烧室雾化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易安  郭志辉  张漫 《推进技术》2019,40(8):1824-1831
为了研究中心分级燃烧室雾化特性,设计中心分级燃烧室头部进行雾化特性试验研究。头部预燃级采用贫油直接喷射,主燃级采用预混预蒸发。试验采用了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测量液滴粒径及速度,用10μm以下的小液滴速度近似流场速度。实验结果表明:流场具有中心回流区(PRZ)、唇口回流区、角落回流区(CRZ)、预燃级高速射流区及主燃级高速射流区等结构;流场结构对称且受工况改变影响较小;大液滴集中在中心回流区及角落回流区。中心分级燃烧室不同于其他分级燃烧室,其具有特殊的流场结构及燃油雾化分布规律;在近场流场区域65μm~75μm液滴集中在PRZ区域和CRZ区域;近场区域内Case 4雾化D32是Case 3的60%。  相似文献   
24.
针对中心分级贫油直接喷射燃烧室头部,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平面激光Mie散射技术以及粒径测量技术,对比研究了非旋流空气与旋流空气四种不同的进气比例对燃烧室流动特性、喷雾特性以及燃油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常温常压状态,随着非旋流空气比例的增高,中心回流区不断缩小直至消失,预燃级燃油锥角不断减小,雾化受到阻碍,主燃级射流由向主燃级偏转逐渐转为向预燃级偏转,主油破碎效果先恶化后优化。在旋流器压降为1%和2%工况下,非旋流空气对两级燃油雾化均有抑制作用,随着非旋流空气比例的升高,空气对两级燃油雾化的阻碍作用呈现先增强后削弱的趋势,在压降为3.3%工况,非旋流空气比例对燃油雾化的影响较小。结果表明:非旋流空气与旋流空气比例为1∶2时,能够得到较为良好的流场结构、燃油分布和雾化效果,综合性能较好,是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25.
肖为 《航空动力学报》2023,(5):1038-1046
为了准确掌握中心分级燃烧室火焰稳定边界的影响因素,建立中心分级燃烧室贫油熄火边界预测模型,对中心分级燃烧室的熄火过程进行了试验与理论研究。研究获取了燃烧室结构、雾化和工况参数对燃烧室贫油熄火边界的影响规律,建立并验证了中心分级燃烧室熄火半经验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相比反向涡流器,同向涡流器下游具有更大的回流区、更低的回流速度和更长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弱了主燃级与值班级之间的湍流交换,导致同向旋流火焰的贫油熄火性能明显优于反向旋流火焰的熄火性能。中心分级燃烧室熄火边界预测模型对单头部和全环燃烧室熄火性能预测的最大误差为20%,满足燃烧室工程设计需要。  相似文献   
26.
贫油预混预蒸发燃烧室排放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一种采用直接喷射和部分预混预蒸发(DIPME)混合燃烧技术的中心分级燃烧室,这种DIPME燃烧室具有低工况稳定燃烧,高工况低NOx排放的特征。对采用该燃烧技术的单头部DIPME燃烧室进行LTO循环4个工况(慢车、返场、爬升和起飞)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慢车工况的燃烧效率接近0.99外,其余工况的燃烧效率均大于0.995;在LTO循环内DIPME燃烧室的CO,UHC和NOx排放均满足CAEP/6排放标准,其中NOx比CAEP/6低60.8%;同采用富油燃烧技术的燃烧室相比,采用该技术的DIPME燃烧室在降低CO和UHC排放上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在降低NOx排放上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7.
为将富油燃烧/快速淬熄/贫油燃烧(RQL)用于高温升燃烧室设计,以实现温升与排放的良好统一,对不同主燃孔位置下 的单头部矩形燃烧室流动、淬熄区气流混合、燃烧和排放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燃烧室中心回流区的长度和高度随着主 燃孔轴向距离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主燃孔轴向距离的增大,主燃孔射流深度增加,射流角度逐渐向下游偏转,导致淬熄区内气流 的混合效果减弱;随着主燃孔位置的后移,富油区内的当量比显著增大,导致CO和碳烟的生成量迅速增加,淬熄区内的沿程高温 区域面积逐渐缩小,燃烧效率逐渐降低。当X/H=0.7时,燃烧室沿程NO生成量始终处在较大值;而当X/H=0.9时,燃烧室沿程NO 生成量始终处于较小值,但CO的生成量增大。  相似文献   
28.
RR德国公司于2012年9月在斯图加特大学的高空试验台上成功完成了最新制造的全新双转子发动机核心机试验。在40 h的试验内容中,重点模拟了恶劣天气下贫油燃烧室试验项目。其试验结果验证了该燃烧室能安全、成功地完成风车起动。该试验是E3E(高效、  相似文献   
29.
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推进部的超紧凑燃烧室(UCC)研发团队不久前通过在试验件上游使用另一个燃烧系统来模拟真实发动机环境,以涡轮间燃烧器(ITB)的模式成功试验了由AFRL开发的UCC。此次试验中,采用了一个简单的涡流稳定燃烧系统来提供不同恶化值(即氧气值)的ITB进口空气,以模拟燃气涡轮发动机高压涡轮排出的反应过的高温混合物。基于AFRL设计的超紧凑燃烧室,对四种不同的ITB设计结构分别进行了试验。试验表明,其贫油熄火油气比极限只有目前系统的25%~50%。这些试验结果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0.
航空发动机高温升燃烧室贫油熄火及冒烟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高温升燃烧室头部燃烧组织方案设计,以改善高温升燃烧室的贫油熄火边界及冒烟性能。该方案的特点是采用了三旋流器以及双油路复合式喷嘴,设计的主燃区油气分布相当均匀,而回流区内的油气分布是局部富油的。以常规双旋流器+双油路压力雾化喷嘴(旋流杯)燃烧室作为一个基准方案,在相同的进口实验条件下与本研究方案进行了贫油熄火和出口冒烟性能的比较。实验表明,本研究方案与常规的双旋流杯设计方案相比燃烧稳定性好及出口冒烟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