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8篇 |
免费 | 360篇 |
国内免费 | 15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130篇 |
航天技术 | 91篇 |
综合类 | 212篇 |
航天 | 1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58篇 |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66篇 |
2020年 | 76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68篇 |
2014年 | 90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76篇 |
2010年 | 71篇 |
2009年 | 85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63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针对低温推进剂在超临界环境中的喷射特性,以液氮为模拟介质,基于SRK状态方程和LES模拟方法开展数值计算研究,获得了4MPa压力下液氮跨临界射流的形态特征,射流密度分布规律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计算结果表明:在临界点附近,液氮射流表面会形成高比热容屏障,抑制射流内部流体温度升高,从而维持射流核心区稳定;核心区射流表面涡的形成和发展由斜压效应主导,随着射流向下游发展,斜压效应、体积膨胀和粘性效应三者对涡量输运的贡献趋于同一水平;液氮射流破碎后形成并维持大的“高密度块”形态,随着温度升高,密度块逐渐扩散消失。 相似文献
42.
43.
小孔辅助射流提高气膜冷却效率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计算手段,模拟普通的圆柱形单孔结构和小孔辅助射流结构在不同吹风比下的流动和换热,侧重通过直观演示气膜孔下游反向对旋涡对(肾形涡)的生成、发展以及相互作用过程,揭示小孔辅助射流改善气膜冷却效果的机理.结果表明:与单孔结构相比,小孔辅助射流结构,由于小孔射流的干涉作用,主孔射流形成的肾形涡的尺度和强度均有较大程度的减小,冷气射流与主流的掺混减弱,对冷气的向上抬升作用减小,避免了冷气穿透主流脱离壁面,大大提高冷却效率.随着吹风比的增加,与圆柱形单孔相比,气膜冷却效果改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4.
高效的振荡射流系统需要振荡特性优良的激励器,这要求减少激励器内流损失以提高出流流速、减少射流在0°偏角处的停滞时间以利于在流场中产生非定常旋涡、增大射流偏角以增大控制范围、有效调节振荡频率以接近最优控制频率。现以能大幅减少引入高压气源气体流量的吸气-振荡射流激励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几何外形激励器的起振、出流和频率特性。结果表明:只有当扣除射流宽度后的喉道高度大于反馈通道宽度的1.2倍,且反馈段长度足够、扩张角大小合适时,射流才会稳定振荡,并能与扩张段壁面相切;截短扩张段可使出口处射流中心速度提高67.3%;减小扩张段内分离涡的长宽比最大可使射流扫掠角达到±110°;改变反馈通道的宽度和长度会通过改变通道内通流面积和沿程损失以改变流量,从而影响频率。 相似文献
45.
轴对称湍流射流的相似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相似性条件下,得到了用k-ε模式的轴对称湍流射流的相似方程。利用动量相似方程的近似求解结果作为初值,同时引入变量变换,进行迭代求解。本文的方法收敛速度快,计算简便。 相似文献
46.
47.
对充满静止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圆柱形,当柱壁沿垂直于柱轴方向作小振幅简谐振荡时的内部流动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柱壁振荡在圆柱域内也诱导形成旋涡形态的定常整流流动。流动图谱随不同的振荡参数组合呈现四涡形态、双涡形态以及足印状双涡和蝶状四涡的过渡形态,并初步给出了不同整流图谱随数变化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48.
低Weber数射流撞击雾化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低Weber数无粘射流撞击形成液膜雾化的特征, 由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 并借鉴前人的理论和实验结果, 推导出Taylor心形波作用下计算液膜厚度和形状的近似解析式, 数值计算结果与文献所给实验数据基本吻合一致。结合矩形喷孔形成的扇形液膜的破碎理论, 进一步计算了不同撞击角下雾化形成液滴尺寸的大小及分布。 相似文献
49.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结构化网格建立了低压高负荷透平Pak B叶栅的非稳态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流动参数对合成射流控制叶栅流动分离的影响.控制前随着雷诺数的减小和气流攻角的增大,叶栅流动分离区域变大,在气流攻角为5°下发生分离未在尾缘前再附的情况.合成射流控制后,不同流动参数下的流动分离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且在射流偏角为30°时,合成射流控制效果最好.合成射流使叶栅吸力面的流动分离位置推迟,再附位置前移,分离泡尺寸减小,叶栅吸力面的逆压梯度段缩短,吸力面边界层表面的剪切层在向下游迁移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充分的抬升,避免了大尺度涡旋的形成,并且很快地黏附于壁面,进而有效地控制了流动分离.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