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6篇
  免费   593篇
  国内免费   402篇
航空   2399篇
航天技术   1146篇
综合类   247篇
航天   759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334篇
  2020年   286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247篇
  2017年   279篇
  2016年   305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21.
本文介绍了日本二十一世纪复合材料研究开发集团最新推出的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薄板的激光辊轧成形技术;着重探讨了成形技术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成形条件对成形后金属基复合材料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虚拟现实系统中立体显示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实时生成三维立体图形是虚拟现实(VR)的一项核心技术.文中对基于投影变换的立体显示算法、基于相关性理论的立体显示算法以及基于计算机生成全息的立体显示算法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3.
研究了大截面电子束焊缝缺陷的无损检测分析方法,经试验证明和分析认为焊偏未熔合缺陷的形成原因是齿轮内部的剩磁和焊接过程中形成的热电(磁)效应,通过电子束反向补差对中施焊,能够消除焊偏未熔合缺陷。  相似文献   
24.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电子束固化工艺采用电子加速器给电子以足够的能量使树脂体系发生交联反应而固化。该工艺不需要热压罐,可在室温下固化,从而降低模具费用,节省能源,减小制品中的热应力,制品综合性能好,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低成本生产的一种新颖方法。电子束固化的基本条件是要有可被电子束固化的树脂体系和电子加速器,该方法已被用来生产大型空间运载器的结构部件。  相似文献   
25.
SiCw/6061Al激光焊规范参数对接头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6.
对动压轴承用材料WC-Ni进行N~+、B~+、N~++B~+、N~++Cr~+、B~++Cr~+注入,在一定的注入剂量和注入能量条件下,注入后其表面显微硬度提高了30%左右。其中相同注入剂量的N~+比B~+注入硬化效果要好;多元素N~++B~+、N~++Cr~+、B~++Cr、比单元素N~+和B~+注入硬化效果要好;N~+的最佳(饱和)注入剂量为(2~3)×10~(17)Ion/cm~2。并且N~+、B~+、N~++B~+注入能改善WC-Ni材料与GCr15钢球摩擦副之间的摩擦,降低摩擦系数。特别是N~+注入使摩擦系数下降了大约1倍。分析认为:表面辐照损伤和固溶强化是注入硬化的主要机理。摩擦副之间的粘着性改善或恶化是离子注入降低或增加摩擦系数力主要机理。注入的N~+在WC-Ni材料表面呈近似高斯分布,N~+:2×10~(17)Ion/cm~2注入深度约为180nm。  相似文献   
27.
28.
29.
本文利用弹性力学和断裂力学方法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横向拉伸强度进行了分析,其中考虑了90度开裂层厚度和开裂邻层的约束效应的影响,推导出正交各向异性对称铺层中昨合就位横向拉伸强度的数学表达式,得出开裂层的厚度和约束邻层铺设角对就位横向拉伸强度都有影响的结论,理论计算与Flaggs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0.
针对多目标系统数字仿真的特点和要求,本文提出了仿真系统的总体方案。文中重点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结构选择与构成、设备配置与要求、软件设计与开发思想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本系统在完成仿真任务的同时,为下一部的工作及最终工程化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并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实验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