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航空   56篇
航天技术   5篇
综合类   12篇
航天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31.
设计了一种新型双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应用非接触粒子图像激光测速技术(PIV),测试了激励器出口的流场特性,包括瞬态和时均流动结构.结果表明,相比常规合成射流激励器,新型激励器一侧出口呈现为明显抽吸作用,另一侧出口流动带有合成射流流场特征,在出口下游得到一股放大了的单方向射流.新型合成射流激励器单侧出口的抽吸作用,在常规激励器基础上形成新的流体"微泵"工作机制,不仅放大了合成射流能量大小,同时实现了不同区域内流体的"定向输运",其外流场特性更加有利于边界层分离、射流矢量偏转等主动流动控制.  相似文献   
32.
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横流输运特性与边界层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一种斜出口合成射流(BSJ)激励器,应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获得了合成射流的瞬态和时均流动结构,分析比较了斜出口和常规平直出口激励器流场的异同。该斜出口激励器能将周围气体进行有方向的能量和质量输送控制,时均流场呈现沿壁面的横向流动输运特性。解释了横向流动输运的形成机理,并应用该激励器进行了边界层控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激励器的工作电压和频率,可方便有效地实现对平板边界层速度型的调控,使受控边界层速度型更"饱满",这对控制推迟边界层分离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33.
翼型动态失速DBD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翼型深度动态失速及基于DBD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的流动控制技术数值模拟研究。将激励器对流动空气的作用以彻体力源项形式加入N-S方程。通过数值求解此N-S方程,研究了DBD激励器对NACA0012翼型俯仰运动深度动态失速的控制作用;研究了DBD激励器工作方式对动态失速平均气动力、气动力迟滞曲线的影响,提出了控制效果较好的激励器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34.
<正>介绍了基于航空发动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研究设计的光纤测控系统,为等离子体激励器在发动机上的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安装多级轴流式压气机的航空发动机处于中、小转速的工况下,受流量减小对压气机基元级速度三角形的影响,压气机前面级(尤其是第一级)叶片尖区绕流的攻角增大,叶片吸  相似文献   
35.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压放电"对空气加速的能力,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技术,研究了电极形状、电极电压、电极间距、布置方式等激励参数对气流的加速度和最终速度的作用规律.研究表明,采用针式电极能获得较高的极间空气诱导速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诱导空气速度,掌握高效的流动控制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6.
在低速开口风洞中进行了等离子体激励器对NACA0015翼型流动分离控制的实验研究.采用PIV技术,对翼型绕流流场进行了测量,显示了施加等离子体激励后流场的变化.通过五分量天平对升力和阻力的测量,研究了激励电压和激励频率对翼型流动分离控制的规律.研究表明,低风速下在翼型前缘施加等离子体激励,能够有效地控制翼型流动分离,在来流为20m/s时,最大升力系数增加11%,失速迎角增加6°;在给定的流动状态下,激励电压和激励频率存在一个阈值,不同迎角下该阈值不同,迎角越大,分离越严重,对激励强度的要求也越高.  相似文献   
37.
合成双射流控制翼型分离流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双射流激励器是合成射流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所形成的射流具有更高能量、流动更稳定的特点。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合成射流与合成双射流对翼型分离流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合成射流可以将翼型失速攻角提高2°、最大升力系数增加18%,合成双射流可以将翼型失速攻角提高4°、最大升力系数增加35%,证明了合成双射流具有更好的分离流动控制效果。另外着重分析了合成双射流工作频率和动量系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发现当激励器工作频率为流场特征频率的1和2倍时,对翼型气动特性的改善效果最好,同时控制效果会随动量系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38.
杜海  史志伟  耿玺  魏德宸 《航空学报》2012,33(10):1781-1790
在前期等离子体激励器基本流场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将等离子体激励器应用于微型飞行器(MAV)进行气动控制。当来流速度为9.1 m/s时,在微型飞行器机翼吸力面非对称布置不同的单介质阻挡放电(SDBD)等离子体激励器,通过对未施加激励的偏航、滚转力矩曲线和施加激励的偏航、滚转力矩曲线进行对比,发现横航向气动力距发生很大的改变,可以实现对横航向气动力矩的控制。在此基础上,采用图像测速(PIV)技术,对机翼背风面的流场进行研究,分析产生横航向控制力矩的流动机理。通过改变激励器的输入电压、占空比和调制频率,实现对横航向气动力矩的比例控制。  相似文献   
39.
为了研究复合材料风扇叶片响应特性,利用压电纤维复合材料(Macro Fiber Composite,MFC)激励器对复合材料宽弦风 扇叶片进行模态测试。将测试结果与有限元仿真值进行比较,分析风扇叶片不同MFC 单独激励和组合激励下的响应特性。设计了 MFC 激励器激励系统,采用MFC 单独激励和组合激励的方法,实现快速正弦扫频激励信号激励,借助扫描式激光测振仪测量叶片上 关注测点的振动响应。结果表明:MFC 激励下风扇叶片的响应与MFC 覆盖位置处对应的MFC 纤维极化方向的应变大小、MFC 纤维方 向和测点选择有关;不同位置的MFC 激励叶片,叶片各阶模态响应有差异。该结果可用于宽弦风扇叶片的MFC 激励器/ 传感器控制 方法的进一步研发和风扇叶片的振动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40.
合成射流激励器实验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设计了合成射流激励器及实验测试系统。对两大小不同激励器工作于不同驱动频率及激励电源电压幅值分别进行了实验,并对激励器出口速度进行了分析。实验测得的合成射流出口最大峰值速度可达5m/s,驱动频率对激励器出口射流速度影响直接明显,且合成射流激励器有工作频谱范围限制。通过频谱分析显示,只有最大峰值频率与激励频率相等或接近,而且各峰值频率与最大峰值频率成倍频关系时,合成射流激励器将电能转化为合成射流动能的效率才能达到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