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5篇 |
免费 | 77篇 |
国内免费 | 5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91篇 |
航天技术 | 107篇 |
综合类 | 35篇 |
航天 | 1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冷轧张应力分布模型及其在辊系变形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张应力分布计算多以实验为基础,或理论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了过多假设,使张应力分布计算精度受到很大限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利用变分法建立单元出口张应力计算模型,并与影响函数法相结合建立了冷轧前张力横向分布计算模型及辊系弹性变形计算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程序.用该程序计算了某公司单机架可逆冷轧机的单位宽轧制力、辊间压力、轧件厚度以及张应力等的横向分布并进行了分析.实例计算表明,计算结果与生产实测数据吻合较好,证明了理论模型是实用可靠的. 相似文献
83.
84.
钣金零件是构成飞机机体和汽车车身的重要零部件。为缩短钣金件的生产周期,将有限元法用于零件设计初期评估零件的可制造性。为提高现有板料成形有限元法的计算效率,同时保证模拟精度,在一步快速成形有限元法的理论基础上,研究多步快速成形有限元法,通过引入中间构形的方式来考虑板料成形过程中加载路径与变形历史的影响。中间构形的构造是多步快速成形有限元法的关键,采用解耦思想将中间构形分解为弯曲变形和拉伸变形两个独立的过程进行计算。在弯曲变形阶段,不考虑材料的流动,根据板料与模具之间的位置关系计算获得滑移约束面;在拉伸变形阶段,材料的流动限制在滑移约束面上,通过应力平衡迭代以及节点修正后获得中间构形。以典型的钣金零件为例进行成形模拟,与现有商业有限元软件在计算精度和效率上进行对比,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够快速地构造出合理的中间构形,且能够准确地预测零件的成形性和厚度分布。 相似文献
85.
介绍了绳系系统的三种R-bar和两种V-bar交会对接方案.给出了各方案的实现过程,分析和比较了对接性能及优缺点.研究表明绳系对接方案具灵活、控制精度高等特点,其安全性可获双重保障. 相似文献
86.
空间绳系机器人逼近目标协调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节省空间绳系机器人的末端执行装置在逼近目标卫星过程中推力器所使用的燃料,本文提出一种利用推力器、反作用轮及空间系绳的协调控制方法。首先利用二次型最优控制器(LQR)算法计算出末端执行装置逼近目标所需的理想轨道控制力,然后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将所需轨道控制力优化分配到推力器及空间系绳,同时利用时间延迟算法通过反作用轮补偿空间系绳产生的姿态干扰力矩。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该协调控制方法能显著节省末端执行装置上推力器的燃料消耗,有效抑制空间系绳协调控制力产生的姿态干扰,使末端执行装置保持相对稳定的姿态。 相似文献
87.
《宇航学报》2001,22(4):6-6
宇航推进系的前身是火箭发动机教研室 (原 60 3、40 3教研室 ) ,始建于 1 956年。以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为主 ,也包括空间电推进、气动激光、超音速燃烧等一些新的技术领域。一级学科属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属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具有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能力 ,并可接受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国外留学生。目前已形成了以年轻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稳定师资队伍 ,其中教授 6人 (含博士生导师 3人 ) ,副教授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 1 1人 (含 6名博士后出站人员 )。目前在读本科生 1 82人 ,硕士生 32人… 相似文献
88.
89.
为掌握共轴对转螺旋桨的桨间气动干扰规律,降低桨间气动干扰强度,提升共轴对转螺旋桨的气动性能,基于非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cks方程耦合湍流模型的计算方法,并使用了滑移网格技术,研究了4种不同桨间距的6×6构型对转螺旋桨的桨间气动干扰对其气动性能的影响,桨间距选择了4种不同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的轴向桨间距中,当桨间距为0.25倍螺旋桨直径时,共轴对转螺旋桨的平均推进效率最高,并且气动干扰导致的效率脉动幅度较小;随着桨间距的增大,前、后排桨受到的气动干扰强度都会减小,相比于后桨,前桨因气动干扰造成的脉动对桨间距更加敏感。可见共轴对转螺旋桨的桨间距会对螺旋桨的气动干扰,及气动性能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在设计共轴对转螺旋桨时选择合适的桨间距,有利于提高螺旋桨气动性能。 相似文献
90.
在低碳硅锰系结构钢中,也可获得TRIP效应,使其力学性能尤其是延伸率大幅度提高。本研究硅含量较高的B钢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增强,TRIP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