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95篇 |
免费 | 1307篇 |
国内免费 | 281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951篇 |
航天技术 | 191篇 |
综合类 | 419篇 |
航天 | 32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131篇 |
2023年 | 158篇 |
2022年 | 173篇 |
2021年 | 171篇 |
2020年 | 168篇 |
2019年 | 170篇 |
2018年 | 125篇 |
2017年 | 162篇 |
2016年 | 147篇 |
2015年 | 160篇 |
2014年 | 163篇 |
2013年 | 195篇 |
2012年 | 194篇 |
2011年 | 177篇 |
2010年 | 158篇 |
2009年 | 147篇 |
2008年 | 135篇 |
2007年 | 101篇 |
2006年 | 75篇 |
2005年 | 87篇 |
2004年 | 82篇 |
2003年 | 79篇 |
2002年 | 71篇 |
2001年 | 75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67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为了探索减少格栅翼阻力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超声速M∞=2.521下格栅翼的边框几何形状和尺寸以及格栅翼茎厚度、格栅几何形状对格栅翼阻力特性影响的风洞实验。结果显示,格栅翼的边框对格栅翼的阻力影响最大,选择合适的边框厚度和剖面形状可以有效地减少格栅翼的阻力。 相似文献
72.
周瑜平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1997,11(2):101-104
DF-9型机车及其改型的气动性能试验研究表明,机车前部形状是直接影响机车气动阻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双层客车的阻力系数,采用裙板等减阻措施,能够取得较好的减阻效果。 相似文献
73.
74.
使神号航天飞机研制计划的第一阶段为期3年,1990年末结束。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完成使神号航天飞机气动构形和系统设计,关键材料和分系统的研制,气动工具的论证和验证,以及使神号与阿里安-5、哥伦布计划的接口方案的论证。 相似文献
75.
76.
风-车-桥耦合振动中通常需要考虑相互气动影响的车辆和桥梁各自的气动力系数,CRH2车型新颖,对风的作用敏感,但其横风气动特性缺乏研究。为考虑车辆和桥梁的相互影响,选取典型的大跨度铁路桥梁断面和典型的中小跨度桥梁断面,利用交叉滑槽系统,测试了车桥组合状态下车辆沿不同类型的桥梁运行时的气动特性。分析了单独车辆情况下的CRH2的气动三分力系数,讨论了雷诺数、车桥组合状态、桥梁类型对车辆气动力系数的影响。试验表明,不同类型桥梁情况下CRH2列车气动特性差异显著,双车交会时,背风侧车风荷载会发生突变。测试所得CRH2客车的气动参数可用于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相似文献
77.
多喷管射流气动声学特性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大涡模拟结合动力Smagorinsky亚格子模型对四喷管超声速高温射流进行了三维非稳态数值模拟。基于非稳态计算的结果,利用FW-H面积分方法对四喷管射流远场的声学特性进行计算,并将结果与单喷管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多喷管射流形成了复杂的流场,其产生的气动声场并不仅仅是单喷管简单的叠加,由于四股射流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声场也产生了新的特点,不但表现在总声压级数值上,还对改变了射流噪声辐射的指向性,最大声压级的位置由原来的50°左右变化到30°。 相似文献
78.
在地面高焓风洞中准确模拟高超声速头部驻点区化学反应流动加热,从平衡边界层和冻结边界层驻点气动加热公式出发,分析了离解焓对不同催化特性驻点加热的影响、地面风洞非平衡来流条件下头激波后的流场参数变化规律和与天上飞行条件的差异,分析了壁面催化特性对流场参数的影响,建立了地面高焓风洞模拟完全催化壁驻点气动加热的模拟准则:只要在风洞条件下实现对驻点压力ps、驻点速度梯度βe、来流总焓hs的模拟,则能够复现天上状态的气动热载荷。针对不同半径的飞行器头部驻点开展化学非平衡流场数值模拟进行了验证,表明:地面风洞无法完全模拟飞行器头部绕流流场参数,材料的催化特性对壁面附近流场中的N、O组元和壁面热流影响较大;地面风洞采用半径1:1的模型模拟完全催化壁驻点加热会偏低于天上状态,而根据三参数模拟准则确定的模型尺寸能够同时复现天上状态驻点区的焓、压力、热流,且随着飞行器头部半径增大头部驻点线近壁面附近的温度、组元N、O梯度与天上会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79.
为揭示前掠翼与后掠翼的流动差异,研究前掠翼流动的特点和机理,设计了可进行直接比较的具有相同翼型剖面、相同展弦比、无根梢比的前掠45°(Λ=-45°)与后掠45°(Λ=45°)机翼模型,采用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流场求解器对前掠和后掠翼低速纵向气动性能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提出了展向动量测定法前掠翼流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前掠翼展向动量输运使得升力向翼根汇聚,前掠翼展向升力分布更接近于椭圆分布,致使前掠翼诱导阻力更小;2)黏性对前掠翼的流场计算影响很大,文献中基于势流理论得到前掠翼比后掠翼气动性能好的结果是不准确的;3)在小迎角时,前掠翼气动效率与后掠翼相当,仅在最大升阻比迎角时前掠翼优于后掠翼,中等迎角下前掠翼翼根分离导致气动效率下降,但前掠翼具有更好的大迎角失速特性,有利于前掠翼大迎角飞行;4)相同总升力的情况下,前掠翼的翼根弯矩只有后掠翼的翼根弯矩的89.4%,采用前掠翼更有利于减轻机翼的结构重量。 相似文献
80.
为了研究转静子叶片排之间的轴向间距对压气机内部流动堵塞及气动性能的影响,选取某单级轴流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通道非定常数值计算方法对其5种不同轴向间距下的内部流场进行了全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每一种轴向间距下,当压气机节流至某一工况之后,压气机通道内的流动堵塞区主要集中在转子叶顶间隙区域和动叶吸力面尾缘附近以及静叶吸力面轮毂角区内;在同一流量下,随着轴向间距的减小,转子叶根吸力面尾缘处的流动堵塞区有所扩大,但转子叶顶间隙区域及静叶吸力面轮毂角区内的流动堵塞区体积却不断减小,压气机通道内回流区的总体积也随之减小,其结果是压气机的静压升能力和流动稳定性增强且效率增大。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同一流量下,当轴向间距减小时,转子叶顶间隙区域内的主流轴向动量增大且泄漏流的轴向动量减小,其结果是转子叶顶间隙区域内流动堵塞区的体积减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