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4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116篇
航空   675篇
航天技术   385篇
综合类   110篇
航天   46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在OpenFOAM开源代码框架下开发求解器,对旋转开槽圆筒式阵风发生器的动态等效升力系数进行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求解器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该型阵风发生器的下游流场扰动风速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流场分析,分析了开槽圆筒旋转方向、下游流场位置、减缩频率等因素对下游流场扰动阵风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开槽圆筒的旋转方向对中心线上下两侧流场产生不同影响,对中心线附近的流场干扰较大。阵风幅值的变化与减缩频率有关,当减缩频率值在0.2~0.25之间时,产生阵风的正弦特性最佳。该数值模拟的结果对阵风发生器试验装置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2.
993.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光纤双环网的时频同步技术设计方法,针对时频设备协同使用时如何获得高精度同步指标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设计思路。以系统时间源使用北斗/GPS/GLONASS,本系统同步精度优于5E-13,频率稳定度优于5E-13@1d;以UTC(BIRMM)输出的TOD+1PPS做系统时间源,本系统同步精度优于4E-13,频率稳定度优于6E-14@1d。本方案提出的方法原理简单,系统可根据使用情况进行裁剪,相比卫星双向等手段成本低廉,适合在时频同步领域推广。  相似文献   
994.
近年来,地方协调时UTC(BIRM)守时能力稳步提升,截至目前,UTC(BIRM)与UTC的相对频率偏差优于3E-14,时间偏差优于20ns。本文概括介绍了守时系统的组成,本地频率驾驭与主备同步技术,以及TA(BIRM)算法研究等。  相似文献   
995.
996.
主钟系统作为原子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整个原子时系统的性能。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建立备份主钟系统尤为必要。本文围绕原子时系统中的主备钟同步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建立了主备钟同步系统。通过分析原子钟性能,建立钟差模型;并根据钟差模型对备份主钟的频率进行驾驭调整,实现主备钟之间的时间频率一致性。通过调整,原子时系统的主备钟时差可实时保持在1ns以内,频率偏差实时保持在10E-15量级,为原子时系统的主备无缝切换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97.
刘海涛  顾新宇  方晓钰  李冬霞 《航空学报》2019,40(7):322633-322633
无人机中继通信是实现远距离无线通信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无人机的飞行航迹对无人机中继通信系统的链路传输可靠性存在显著的影响,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环境下研究了基于直序列码分多址(DS-CDMA)的无人机中继通信系统的航迹优化的问题。首先,给出了基于DS-CDMA的译码转发无人机中继通信系统的模型,并理论分析给出无人机中继通信系统的链路中断概率及平均误码率计算公式,以此为基础,基于链路中断概率最小化准则提出了中继无人机的航迹规划方法,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研究表明:最大比值合并DS-CDMA无人机中继通信系统可充分获取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提供的分集增益,显著改善链路传输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8.
微波遥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优点,并对云雾、雨雪和植被等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地基微波辐射计以机动灵活的方式接收地表在微波波段的电磁辐射特性,被广泛用于土壤水分、冻融过程等微波遥感定量试验中。以车载多通道双极化微波辐射计(RPG-6CH-DP)为例,针对不同植被覆盖地表,在内蒙古多伦地区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野外观测试验,获得了L(1.4GHz)、C(6.925GHz)、X(10.65GHz)三个频率下的极化亮温观测数据。结果发现,L波段对植被的穿透能力最强,对土壤水分变化最敏感。微波辐射计观测地物的方位角、入射角均对观测亮温有直接影响。这为解译地物微波辐射传输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各种理论模型的发展和验证、地表参数反演算法的改进,以及相关地球观测卫星计划的载荷方案论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9.
利用背光照明和高速相机,对强剪切气动雾化喷嘴出口雾化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探究旋流中的液膜初始破碎特性及一二级旋流对液膜初始破碎的影响。唯象描述了液膜破碎过程和模式,并分析图像获得表征液膜初始破碎特性的物理量:液膜破碎长度和径向拍振频率。实验结果表明:旋流作用下液膜破碎主要为液袋破碎和液丝破碎模式,这与平面液膜相似,且受工况的影响规律也相同,但旋流作用使得破碎过程和模式叠加,更为复杂。液膜破碎长度主要由一级旋流决定,二级旋向的影响可忽略。径向拍振频率认为是由Kelvin-Helmholtz (KH)和Rayleigh-Taylor (RT)不稳定机理共同主导,且受一二级旋流共同影响;此外,在大气流流量时,同旋更有利液膜失稳破碎,即径向拍振频率更大,而小流量时反旋更利于破碎。进一步由实验数据得到拟合经验公式,两者吻合良好,且发现径向拍振频率可能与旋流数之间存在关联。最终认为旋流作用下液膜更易失稳破碎,且一级旋流决定了液膜初始破碎的基本形态,二级旋流起强化剪切和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为探究周期性节径凸起结构对串列双圆柱体钝体杆件干涉噪声的降噪效果与降噪规律,在0.55 m×0.4 m声学消声风洞开展了串列双圆柱降噪实验,设计了8种不同参数的周期性节径凸起结构,实验研究了4种不同来流速度(雷诺数为0.4×105~1.6×105)下周期性节径凸起结构对串列双圆柱干涉噪声的影响。研究表明:周期性节径凸起结构可以减弱甚至完全抑制单音峰值噪声的产生,最大峰值噪声降噪量可达近30 dB,总声压级最高降噪量可达18.1 dB。不同工况状态下,各种参数化结构对噪声抑制能力有所不同,均存在最佳值,其中凸起高度为(0.1D~0.15D)、凸起间距为0.5D左右(D为基准圆柱直径)的周期性节径凸起结构在较广工况范围下都具有较好的降噪效果。周期性节径凸起结构的引入,不仅改变了串列双圆柱对应的峰值特征频率和涡脱落频率,而且抑制圆柱杆件卡门涡街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