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7篇
  免费   359篇
  国内免费   98篇
航空   954篇
航天技术   151篇
综合类   123篇
航天   18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旋转孔与腔组成的孔腔系统为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瞬态响应过程可能诱发短时危险过渡态载荷。为研究旋转孔腔的瞬态演化规律,以旋转孔前的容腔为研究重点,建立了带旋转孔的容腔CFD计算模型,分析了孔腔系统的瞬态演化过程,并基于旋转孔的稳态流动特性建立了带旋转孔容腔的瞬态1-D模型,对瞬态演化过程进行了仿真。通过对比瞬态1-D模型的结果和CFD结果,发现采用前者能基本模拟容腔的瞬态演化过程,基本满足工程需要,并完成了瞬态1-D模型结果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992.
旋转永磁式机械天线(RMBMA)作为一种全新的超低频电磁通信模式,可以显著降发信机的尺寸和功耗,但其存在远距离辐射场强弱、通讯波特率和准确率低等问题,不利于实际应用。为此提出了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直驱式的旋转永磁式机械天线阵列系统,并针对机械天线信号调制的瞬态大电流和转速频繁切换的工况,提出了基于无差拍电流预测模型的机械天线位置差协调控制策略,提高了系统的伺服性能且满足应用需求。对所提位置差协调控制参数进行设计,理论验证系统的伺服性、稳定性及鲁棒性,实现机械天线调制信号的高传输速率与低误码率。最后,搭建了机械天线阵列系统的实验测试平台,并对其近区磁场场强分布和驱动系统的伺服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系统的近区场强相比于单磁源实现了翻倍,有效解决了场强弱的问题。电机伺服系统转速无超调且调节时间≤0.25 s,达到了伺服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993.
针对燃气轮机贫燃预混条件下容易产生燃烧不稳定问题,探究了不同氢含量对氢气-甲烷混合气钝体火焰燃烧不稳定性的影响,用于获得燃烧不稳定性的控制方法。通过像增强相机(ICCD)、光电倍增管(PMT)、卡塞格林定点采集等装置获得火焰图像,并借助火焰传递函数描述火焰对声场的响应特性。由此得到了不同速度波动A下氢气含量变化(0%,10%,20%,40%)对燃烧不稳定性的影响总规律,并分析了氢含量变化对混合气热释放率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速度波动A的增加,燃烧不稳定性增强。当A较小时,火焰传递函数幅值|H|下降较快;当A大于0.3之后,|H|的下降趋势趋于平缓,火焰传递函数发生饱和。当A相同时,分别对90Hz和140Hz作用下的火焰研究后得到了相反的结论。氢气含量的增加导致90Hz作用下的火焰传递函数幅值|H|增加;热释放波动的相位与速度波动的相位相同,并且相位差接近0°,燃烧不稳定性减弱;而140Hz声作用下氢气的加入却使得|H|下降,并且相位差远离0°,热释放波动与速度波动的跟随性变差,燃烧不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探究高背压水介质条件下,固体火箭发动机垂直气体射流在浮力影响下的流场结构和发动机推力特点,建立了轴对称几何模型,在考虑有/无浮力的条件下,采用VOF(Volume of Fluid)多相流模型进行气体-水两相耦合仿真计算,获取尾流气体射流流场结构,以及发动机尾部壁面受力和推力振荡曲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浮力的仿真结果更加符合试验结果;射流动量段气体的马赫数分布会导致喷管出口附近的气-水界面产生周期性胀鼓-颈缩,从而引起尾部空间背压振荡,在设计工况下,尾部压力变化范围为环境水深压强的0.327到2.43倍;背压振荡将引起尾壁面受力振荡和推力振荡,振荡频率为736.89Hz;气体射流喷出过程中,气-水界面由速度梯度主导的开尔文-亥姆赫兹(K-H)不稳定性逐渐转变为由重力和浮力主导的瑞利-泰勒(R-T)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5.
李涛  吴亚东  欧阳华 《推进技术》2021,42(12):2723-2733
为了探究涡流发生器对轴流压气机叶顶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在一台低速轴流压气机转子上开展了实验研究。将梯形和半球形两种涡流发生器分别安装在转子叶顶上游机匣上,基于不同的安装角度共制定了五种控制方案。分析了气动性能的变化,并采用频谱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考察了壁面脉动压力特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梯形涡流发生器后,除安装角为90°的方案外,其它方案在各工况下扩压能力均略有下降,失速时的流量也明显减小。在流场存在旋转不稳定性或失速的工况,-45°方案时涡流发生器增加了来流的正预旋,增加了气流动量,同时产生的诱导涡会径向迁移,进而抑制了叶顶区域的旋转不稳定性或旋转失速的强度。  相似文献   
996.
针对惯导系统高精度自标定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逆向导航的双轴旋转惯导系统自标定方法。通过转位运动对系统误差进行激励,利用Kalman滤波器进行误差估计,同时存储标定数据,待正向导航滤波结束后,利用逆向导航算法对存储数据二次利用,继续进行误差估计,直到所有状态量收敛到一定精度,实现了对数据的充分挖掘。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对双轴旋转惯导系统的全参数自标定,提高了标定精度。  相似文献   
997.
压气机旋转不稳定性的周向模态特性及其分解方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基于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压气机叶顶区域不稳定压力波的周向模态特性。使用基于空间傅里叶变换的周向模态分解方法对实验和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实验和数值计算结果的频谱模态分解结果,得到了压气机连续周向模态特征频谱峰值。对压气机叶顶区域各模态幅值和相位的时变特性做了详细分析,得到了叶顶旋转不稳定性周向模态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结果表明:旋转不稳定性的主模态具有稳定的周向传播结构,而其他模态波的幅值和相位存在较大波动。利用多组有限测点组合方式消除了模态混叠现象影响,将可以分析的模态上限提高数倍,取决于测点数的选择;基于该方法可以用有限测点捕捉高阶模态,大大减少了实验所需的传感器数目。   相似文献   
998.
考虑间隙变化的旋转篦齿流动特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台阶型封严篦齿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考虑齿顶间隙变化,研究了不同压比(1.1~1.6),不同转速(0~8 100r/min)对篦齿泄漏流量、流量系数、风阻温升的影响。通过测量转盘和静止机匣的径向变形来获得篦齿工作间隙。利用插值法保证间隙一定,研究了转速这一个单一变量对篦齿封严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比增大,泄漏流量增大,流量系数增大,小压比(压比为1.3)时增长较快,齿顶间隙微弱降低,风阻温升减小。随着转速的增加,泄漏流量和流量系数降低,齿顶间隙减小,风阻温升增大。间隙一定时,转速增加有利于提高篦齿密封特性。  相似文献   
999.
压气机叶顶区域周向模态特性的实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姚丹  田杰  吴亚东  欧阳华 《航空动力学报》2018,33(10):2533-2541
针对压气机叶顶区域流动周向模态测试对传感器数量的要求及传感器数量受限时所产生的模态混叠现象,提出一种基于两套测点数组合来校准预测高阶周向模态的方法。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在实验测试中将可识别的模态阶数提升至原来的5倍。研究了轴流压气机叶顶区域压力脉动,捕捉到包括叶片通过频率(BPF)和旋转不稳定性频率(RIF)带凸起的叶顶区域流动模态特性。随着流量减少,频谱上对应的宽频带凸起结构向低频移动,主要周向模态阶数降低,但旋转角速度有所上升。压气机叶顶区域流动的时变特性分析表明,旋转不稳定性在时域上幅值波动较大,不稳定性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研究燃气轮机燃烧室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采用三维全可压缩大涡模拟方法分析了燃气轮机燃烧室横截面积对燃烧室内压力振荡及NOx生成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增大横截面积加速了射流的衰减过程,流体的发散角增大,中心回流区的范围扩大,回流速度则有所降低。中轴线附近,正向流动区域的范围扩大。由于径向旋流器与预混段的结构保持一致,不同横截面积时,上游流场中的进动涡核结构相似。增大横截面积使得燃烧室内声学耗散作用增强,压力振荡的幅值有所降低,因此,采用较大的燃烧室横截面积有利于抑制燃烧不稳定性现象的发生。由于峰值温度均超过1800K时,增大横截面积所导致的温度下降抑制了NOx的生成,有利于控制NOx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