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105篇
航空   890篇
航天技术   145篇
综合类   108篇
航天   19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31.
132.
针对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采用的圆弧形燕尾榫连结构,设计了缩尺的双榫头疲劳试验件及其试验夹具。开展了不同载荷水平下的低循环疲劳试验,并对比了表面强化对试验件疲劳特性的影响,给出了可初步用于设计的疲劳寿命S-N曲线。研究表明:圆弧形燕尾榫头试件的疲劳失效形式为微动磨损导致的疲劳断裂;相同疲劳载荷水平下,表面强化试验件的疲劳寿命比未强化试验件的高40%~65%;不同载荷水平下的试验结果基本符合Miner累积损伤准则。  相似文献   
133.
为进一步了解大型卧罐预冷过程,搭建了60 m3卧式液氮贮罐预冷试验台,对小流量下贮罐预冷过程的降温和罐体应变特性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预冷过程罐内气体温度首先整体迅速降低,然后缓慢下降,且呈现分层现象;预冷初期液氮在罐底难以积累;靠近底部的罐壁降温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与低温氮气进行自然对流传热,温度缓慢下降,液位增长到相应高度后与液氮进行沸腾换热从而温度迅速下降,最后稳定在液氮温度;对于最终液位以上的罐壁,一直维持着平稳的降温速率;贮罐轴向应变全为负值,随着预冷过程进行轴向应变随之增大,与液氮接触的局部罐壁轴向应变会迅速增加。该项试验的成功进行有力地补充了国内大型卧罐预冷试验数据的空白,为低温贮罐可靠性及寿命预测等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4.
135.
136.
137.
利用原位同步辐射技术对WE54镁合金时效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固溶态(T4)和固溶后冷轧预变形(T4-D)两组合金,揭示WE系列合金在300℃时效温度下析出相演变过程以及预变形对时效析出动力学的影响。原位时效研究表明:T4-D合金的强化相β1(Mg3(Nd, Y))在时效开始3 min后快速形核;时效9 min后β1开始向β(Mg14Nd2Y)转变,时效36 min后此转变结束,此后β占主导地位;对于T4合金的时效析出过程,β1在时效开始6 min后形核;时效18 min后β1开始向β转变;时效78 min后此转变结束。同步辐射衍射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分析发现:通过轧制预变形可以加速合金的时效进程并促进形成网状分布的时效析出相,这种分布有利于合金获得良好的时效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138.
航空航天制造机器人高精度作业装备与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新一代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制与批产对制造精度与加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是解决该难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工业机器人较低的定位精度与弱刚性结构属性严重制约了其在航空航天部件高精度加工作业中的推广应用。本文在阐述国内外机器人装备在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机器人作业刚度强化策略与定位误差精确补偿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现有高精度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技术难点。最后探讨了机器人作业装备在航空航天制造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为面向航空航天产品的机器人高精度制造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9.
吴榕  缪克克  侯昶 《航空动力学报》2023,(12):2817-2828
通过模拟仿真的方法研究了涡轮叶片通道内部V型间断肋的传热特性。主要探究了各结构参数(间断位置,分离肋长度,分离肋后置距离)对通道的传热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扰流肋结构(直肋,60°斜肋,60°V型肋),V型间断肋在壁面平均相对努塞尔数,综合传热系数以及温度分布均匀性上更具优势。通过改变间断参数,能大幅提高V型间断肋的综合传热系数。在研究的参数范围内,当间断位置为2.5 mm,分离肋长度为10.0 mm,分离肋后置距离为9.6 mm时,通道具有最佳的传热性能。在雷诺数为30 000下,与带有直肋的通道相比,优化后的V型间断肋的平均努塞尔数提高了35.75%,综合传热系数上升了28.95%。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