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27篇
航空   360篇
航天技术   32篇
综合类   36篇
航天   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随着半导体器件的快速发展,基于分子振-转吸收光谱的研究日益深入,以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TDLAS)为代表的检测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已有超过一千类仪器应用于连续监测以及过程控制,每年出售的气体检测仪器占据了红外气体传感检测仪器总数的5%以上,已实现不同领域组分浓度、温度、压力等参数的高精度探测。本文针对仪器开发领域目标吸收信息被完全覆盖的复杂应用环境,利用调制技术将吸收信息转移到高频部分,经过分通道背景扣除和谐波信号归一化处理提取吸收信息。以测量含硫天然气中微量H2S为例,天然气中CH4含量超过90%,目标组分H2S的吸收信息被完全覆盖,将吸收信息转移到1 kHz频率,得到的谐波信号峰值与H2S浓度呈正相关,线性参数达到0.999 9,实现了弱吸收信号的有效提取,从方法上验证了提取弱吸收信号的有效性,进一步扩展了光学气体传感的应用领域,为仪器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52.
未来远程对空导弹发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未来远程对空导弹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未来空战场的3种重要目标,对远程对空导弹拦截3类目标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从远程打击“侦-控-打-评”体系出发,分析了远距作战对于预警探测、指挥控制与通讯、火力打击以及效能评估的四点需求。最后分析了未来远程对空导弹的3种能力特征:防区外拦截能力、弱信息支援下的自主作战能力和强对抗下的有效杀伤能力,并给出了相对应的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53.
旋流火焰锋面可表征火焰宏观结构和燃烧稳定性,其瞬态三维结构测量对旋流燃烧机理研究和旋流燃烧器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基于多紫外相机成像的测量方法,构建了基于多紫外相机阵列的化学发光层析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of Chemiluminescence, CTC)系统,实现了低成本、高准确度的旋流火焰瞬态锋面化学发光信息获取;发展了基于预识别技术的联合代数重建算法(Simultaneous 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SART),通过光线追踪识别零强度体素,从而减少计算量和重建伪影。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以验证重建算法的准确性和抗噪性。最后搭建了甲烷-空气预混旋流燃烧实验台,开展了基于多紫外相机的化学发光成像系统标定和低旋流火焰锋面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旋流火焰锋面反投影重建精度达到0.97以上,同时计算量减小了59.6%;稳定燃烧工况下,低旋流火焰在喷嘴出口处扩张,锋面呈现涡旋状的碗形结构;随着当量比的增大,火焰推举高度略有上升,火焰体积逐渐增大,燃烧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454.
旋流对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旋流数对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燃烧流场的影响,进行了不同旋流数(s=0,0.2,0.4,0.6)工况下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直连式试验研究,固体燃料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并对s=0.6和s=0两个工况进行数值仿真研究.试验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旋流的引入有助于火焰稳定,对提高补燃室压强和燃速有积极作用.在旋流工况下会使药柱表面热流密度高于无旋流,并使燃烧室中的化学反应更加充分.高强度旋流的引入会使燃烧更加充分,燃烧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55.
采用高速摄像拍摄火焰化学自发光和本征正交分解(POD)法研究了多激励频率下中心分级旋流分层火焰的宏观结构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气量分配比的增加,火焰宏观结构逐渐沿径向方向扩张,火焰分层现象变得更加明显。激励频率的变化对火焰宏观结构的影响较小。POD分析结果表明:外激频率为200 Hz时火焰脉动最明显。随着主燃级气量占比的增加,释热脉动在激励的作用下沿轴向方向减弱,在径向上出现极值交替且振荡变强。  相似文献   
456.
为研究低油温工况下气动旋流雾化喷嘴近场雾化特性,建立了25 kHz皮秒脉冲激光离轴全息系统,对1 kPa气压、0.03 MPa油压和–40~28 ℃油温工况下喷嘴下游30 mm内近场雾化过程进行了三维可视化测试。实验获取了包含非球形液滴的近喷嘴雾化场清晰图像,记录了液膜袋状破碎与液丝分解等典型雾化动态过程。通过颗粒识别与定位,获取了雾化场中尺寸30~1500 μm的液滴粒径及三维位置,统计得到雾化场索特平均直径(SMD)的三维分布信息。研究发现:在气压1 kPa、油压0.03 MPa工况下,液滴粒径主要分布在200 μm以内,其中30~40 μm粒径占比最高,均在15%以上;三维粒径分布表现为雾锥中央粒径较大,边缘区域粒径较小;油温降低对雾化效果恶化显著,使雾锥体积缩小、雾化液滴密度降低且均匀性下降;油温从28 ℃降至–20 ℃时,下游截面中心粒径从300 μm左右增大至450 μm以上,局部大于650 μm;–40 ℃时,喷嘴下游出现大型液柱与多枝状液膜、液丝结构,燃油分解破碎距离进一步延长。实验结果证实了高速离轴全息技术在低油温工况下喷嘴近场雾化特性三维可视化诊断中的可行性,获取的雾化场三维参数可为喷嘴结构设计优化及雾化模型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457.
《航空学报》2023,(4):154-164
旋流燃烧器的结构参数会对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燃烧过程产生影响,为了获取高分辨率的流场三维信息以分析旋流燃烧器对燃烧室燃烧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优化策略,可通过背景导向纹影层析(BOST)技术实现复杂流动的三维折射率、密度和温度分布的瞬态重建。首先采用镜头等效光学系统和龙格-库塔光线追迹方法对光线偏折产生的畸变图像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采用光流方程重建模型对规则和复杂对象的折射率场进行了重建模拟,分析了图像偏移大小的影响因素,计算了测量体、焦距等设置参数对重建误差的影响,提出了背景导向纹影的优化测量设置方法。模拟结果显示采用优化设置参数后重建折射率场较好地展示了湍流旋流火焰的旋进射流、褶皱和涡旋等流场复杂结构。  相似文献   
458.
开展了双级轴向旋流燃烧室反应流场和燃烧性能的理论与数值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旋流强度与旋流器下游(套筒)几何结构对于燃烧室反应流场与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旋流强度低时,旋转气流倾向脱离套筒喉部附近的壁面,形成类似喷射的流动;套筒扩张角越大,旋流强度增幅越大;当扩张半角为30°~70°时,气流扩张角随套筒扩张半角增加而增大。研究发现:存在临界套筒扩张半角为73°,大于该临界角时,气流与套筒发生“脱体”现象。通过理论推导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发展建立了套筒出口气流扩张角估算公式。通过与实验及数值结果比较发现,该公式能够对旋流器出口近场气流发展进行准确预测,为未来旋流器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59.
文章主要是对线天线附近存在电大尺寸散射体模型的辐射场进行预测。物理光学方法是一种高频近似方法,主要应用于电大尺寸问题的分析。对于线天线的分析则用矩量法,即物理光学方法与矩量法相结合对模型辐射场进行预测。使用MM_PO弱耦合的思想简化计算量。通过该方法仿真实例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并且其高效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60.
外旋流器旋流数对三级旋流流场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维粒子图像测速(2D-PIV)流场测试技术,试验研究了相同进口条件下多种旋流数组合旋流器出口冷态流场,分析比较了外级旋流器旋流数对流场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级旋流器旋流强弱并不是回流区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随着外级旋流器旋流数的增加,涡心有向前及向外移动的趋势,其回流区轴向长度逐渐变长,最大回流速度逐渐减小;回流区形状同时受外级旋流器旋流数及内级旋流器旋流数的影响,当外级旋流器旋流数相对内级旋流器旋流数足够大时,较易出现尾迹区;在旋流器出口附近,外级旋流器旋流数较小时旋流器组合流场的湍流强度峰值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