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66篇
航空   537篇
航天技术   136篇
综合类   70篇
航天   1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基于PIV技术的纵列式双旋翼尾迹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现有单旋翼实验台进行改装,以适合于纵列式双旋翼的实验研究。基于PIV技术,针对悬停和前飞状态下的纵列式双旋翼时的桨尖涡特性进行了测量。通过改变前后旋翼的水平和轴向间距,调整两旋翼之间的重叠区域,研究了不同气动布局纵列式双旋翼干扰状态下的尾迹结构,并与单旋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悬停状态,随两旋翼纵向间距的增加,桨尖涡的轴向位移也逐渐增大,但桨尖涡径向位移并不是随纵向间距的改变而规律变化,在纵向间距为1.8R附近时最小;而双旋翼轴向间距的变化对桨尖涡的径向和轴向位移均有影响,但变化都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102.
基于T96模型,定义了极尖区的位形以及相关的描述参量(例如赤道向边界磁纬的最小值,纬向宽度,子午向和晨昏向的张角,倾斜度,扁平度,中心磁地方时等),讨论了太阳风动压(P_d)、行星际磁场(IMF)及磁暴强度对极尖区位形的影响.太阳风动压和磁暴强度越大,则极尖区的赤道向边界磁纬越小,纬向宽度越大,子午向和晨昏向的张角越大,倾斜度越大,扁平度越小;南向IMF B_z越强,则极尖区的赤道向边界磁纬越小,纬向宽度越小,子午向的张角越小,晨昏向的张角越大,倾斜度越大,扁平度越大;北向IMF B_z与南向IMF B_z的情况刚好相反;极尖区的中心磁地方时受IMF B_y控制,IMF B_y为正时,极尖区向昏侧移动,而IMF B_y为负时,极尖区则向晨侧移动,并且极尖区的中心磁地方时与IMF B_y之间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将所得结果与前人的观测结果进行了简单比较,发现利用T96模型确定的极尖区位形与观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3.
雨丝 《航天》2012,(4):36-36
3月8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向美国陆军首个导弹连交付全部末段高空区域防御(THAAD)武器系统硬件与相关组件。THAAD是唯一具有操作灵活,可进行内外大气层拦截的多功能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国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S)的关键组成部分。BMDS专用于应对飞行末段的中短程弹道导弹。  相似文献   
104.
旋流作用下突扩燃烧室内流场特性的研究对保证燃烧室的正常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PIV技术对燃烧室内冷态流场的结构进行了实验诊断与分析,获得了不同实验条件下燃烧室内的速度场、回流区分布和流场内涡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当入口空气压力变化时,燃烧室内冷态流场可以保持稳定结构,均包含角回流区、中心回流区及剪切层结构。沿燃烧室轴向方向,中心回流区的宽度先增大再减小。随着入口压力的提高,燃烧室内冷态流场的回流区宽度及回流区长度缩短,最大回流速度增大,回流区中心位置向入口移动。同时,在燃烧室冷态流场中会出现由旋流作用引发的涡旋进动现象。  相似文献   
105.
为研究大攻角状态压气机转子内部分离区的脱落和传播过程及转子叶片对其动力响应问题,对某跨声速压气机级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和双向迭代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近失速状态,转子叶片通道内会周期性地发生2次叶背分离区的脱落和传播现象。第1个分离区主要表现出轴向传播特性,其会对下游流场产生影响;第2个分离区主要表现出周向传播特性,其会作用于周向相邻的转子叶片,对转子叶排自身产生激励作用,进而影响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引起叶片较强的动力响应,对叶片结构强度的影响不可忽略。非定常/流固耦合计算手段能够较全面地预测流场中激励源的频率、幅值与位置等,在压气机设计阶段应对此类预测工作予以重视,以期更准确地预测叶片共振及动力响应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6.
《航空港》2010,(6)
<正>5月10日,上海机场集团公司召开劳模座谈会,集团领导何卫国、吴念祖、朱宁一、蔡军,各直属单位党、工组织负责人,与20名全国、民航、上海市的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先进工作者、劳模集体及五一劳动奖状集体代表欢聚一堂,共话发展。会议伊始,与会领导为各位劳模个人和先进集体代表献上了鲜花,表达了对劳模的敬意。  相似文献   
107.
端壁抽吸位置对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掩刚  牛楠  赵龙波  周铮 《推进技术》2010,31(4):433-437
以某高负荷压气机叶栅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索了叶栅端壁不同抽吸位置对角区流动结构、通道漩涡发展过程以及叶栅性能的影响规律,寻求控制角区分离的可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叶栅前缘上游5%C(弦长)位置实施抽吸,延缓了通道涡的形成,但导致叶栅来流攻角发生改变,在角区形成角区分离涡,并且该漩涡与通道涡相互促进,进一步恶化叶栅流场,导致叶栅落后角增大,损失增加;在叶栅通道激波后25%C端壁抽吸,吸除了上游端壁积累的高熵低能气流,制约了通道涡的迅速发展,改善了叶栅通道的流场结构,降低了流动损失,但并未对上游流场产生较大影响,是一种可行的方案。然而25%C处抽吸后,未能完全消除分离,在端部与叶栅通道主流之间存在较高损失区域。  相似文献   
108.
桨尖后掠对旋翼流场和气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后掠桨尖剖面法向马赫数和等效迎角与矩形桨尖的关系,指出前飞状态下旋翼后掠桨尖上的法向来流并不一定总比矩形桨叶小的新结论,进一步得出了在后掠桨尖上出现较大法向来流马赫数的解析区间,并给出了克服这种情况出现的解决办法;提出了保持前缘法向来流速度为常数的桨尖设计方案。然后,采用CFD方法,针对后掠新型桨尖旋翼的悬停和前飞跨声速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理论分析的结果,深入地分析了桨叶后掠对旋翼流场、气动特性的影响,得出了后掠桨尖流场的细节特征,尤其是桨尖附近的激波位置、范围和强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9.
轴流压气机转子尖部三维复杂流动Ⅱ——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亚声速压气机转子尖部复杂流动做了数值模拟研究,旨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叶尖间隙和进口总压分布对转子叶尖复杂流动的影响。首先通过对与实验条件相同的转子尖部复杂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校验了数值模拟结果,并分析了转子尖部复杂流动速度场、压力场和涡量场分布特性。然后通过改变叶尖间隙尺度和进口总压分布,研究了二者对近叶尖复杂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叶尖间隙小于1%叶片弦长时角区旋涡的发展是导致转子失速的关键;而当叶尖间隙大于2%叶片弦长时叶尖泄漏涡的发展是导致转子失速的关键;改变进口总压分布可以合理地组织转子尖部流动并扩大转子工作裕度。此外,通过观测近叶片吸力面二维涡线的发展趋势可以判断叶尖复杂流动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10.
文章在基于自主定位的动态位置区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模糊逻辑动态位置区方案,通过对用户在给定时间内运动模式的判定来动态改变用户的更新半径,并仿真比较了用户在不同初始更新半径下两种方案的更新和寻呼开销,以及用户在不同模糊逻辑统计时间下的更新和寻呼开销。仿真结果表明用户在该方案下的位置管理总开销相对于普通动态位置区有了明显的降低,提高了位置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