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49篇
航空   348篇
航天技术   54篇
综合类   59篇
航天   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为了突破结冰风洞进行模型缩比试验时可能遇到的试验段尺寸和风洞模拟能力2方面的限制,本文从保证绕流流场相似、水滴运动和撞击特性相似以及结冰过程的热力学特性相似等角度出发,对影响飞机结冰过程的相似参数进行提炼,提出水滴运动及撞击过程中的水滴变形/分裂相似要求为韦伯数相似和水滴飞溅相似要求为撞击参数K相似这2个约束条件,综合已有常规结冰相似准则的研究,建立了一套考虑水滴动力学效应的结冰试验相似准则。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所提出的相似准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准则有效,可以应用于冰风洞试验,作为试验的理论指导和参数选取依据。  相似文献   
122.
为表明飞行条件和结冰条件所有组合下防冰能力是足够的,分析了风挡的设计需求和流场特性,建立了理论上保守的工程模型,确定了模型的关键系数;通过飞行试验数据修正了关键系数并验证了模型;该模型能够便捷地使用常用的编程语言甚至EXCEL内置函数实现对所有组合状态的性能分析,其结果能够支持适航取证及CFD计算状态筛选。  相似文献   
123.
三维编织与层合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利用相同碳纤维、基体和相同制备工艺(RTM)加工的三维多向编织和层合板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四种三维多向编织结构分别利用三维四向、三维五向、三维六向和三维七向编织工艺制备;三种层合复合材料利用帘子布制成,分别为0°单向板、90°单向板和层合板[0/(±45)2/90]2s。采用相同的拉伸、压缩和剪切试验方法对各类试样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与三维编织试样相比,0°单向板的拉伸和压缩性能最高,而其他层合试样的各项性能均较低;对于编织试样,编织角越小,纵向拉伸和压缩性能越高,剪切性能越低;编织结构也是影响编织试样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同时,对试样的破坏模式也进行了讨论,发现编织结构和编织角是影响材料破坏模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4.
某型飞机方向舵操纵力测量拉杆接连发生失稳破坏,本文通过对原机拉杆与测力拉杆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故障根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5.
水雾粒径对冰附着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冰附着力是冰与基底表面之间的作用力,研究环境参数对冰附着力的影响对认识冰附着力机理、开发防除冰方法以及分析融冰和脱冰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基底不变的条件下,实验研究了静态结冰以及相同水含量、不同平均粒径(40、80、250μm)的水雾在不同温度(-25~0℃)下的动态结冰的冰附着力(剪切力)的变化情况。相对于静态结冰,动态结冰的冰附着力随温度的变化存在一个转折点,可称该转折点所对应的温度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上,冰附着力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成冰方式对冰附着力影响不大;而在临界温度以下,动态结冰所成冰的冰附着力相对于静态结冰明显要小,所成冰从明冰向混合冰或者霜冰转变。水雾平均粒径不同,临界温度随之变化,动态结冰的冰附着力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26.
给出了某飞机在全机疲劳试验和剩余强度试验中由于多裂纹导致的破坏情况。也给出了通过疲劳试验中应变测量推算剩余强度破坏部位应力的方法。文中斜线裂纹被处理为与测量应力方向垂直的投影值。同时采用了多处损伤剩余强度净截面屈服判据预测破坏载荷。研究表明,推算破坏载荷和净截面屈服判据是合理的,可用的。  相似文献   
127.
半刚性沥青路面水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化学、物理、力学几方面分析了半刚性沥青路面浸水破坏的机理,并且从设计、选材和施工三个方面提出了半刚性沥青路面水破坏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8.
本文通过一些工程实例,总结和分析了超高强度钢壳体发生缺陷破坏的原因和现象。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减少壳体的缺陷破坏问题,着重对导致壳体发生裂纹型缺陷破坏的控制及壳体的容伤设计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经实践证明较为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9.
考察了高锰钢在H2SO4、HCl、NaOH、NaCl和FeCl3等不同腐蚀介质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并对各种腐蚀介质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腐蚀磨损过程伴随着气泡产生,高锰钢在磨损过程中发生了产生气体的反应,由于腐蚀介质自身的黏性以及反应膜的润滑作用,高锰钢在FeCl3中的摩擦系数最低.在FeCl3中,受Fe3 强氧化性的作用以及Cl-对反应膜的破坏,高锰钢的腐蚀磨损率最高;由于腐蚀介质相对较弱的氧化作用以及自身良好的润滑性,高锰钢在H2SO4和NaOH中的磨损率最低.  相似文献   
130.
本文使用‘双因素假设’建立了一个预测材料破坏的强度理论。该强度理论认为引起材料破坏的主要因素是最大剪应变和第二主剪切面上的正应变。只要最大剪应变和第二主剪切面上的正应变之和达到材料的相应极限值,材料就破坏。在此理论中,引起破坏的因素包括了度量变形的两个基本变量,剪应变和正应变,故称为混和双应变强度理论。该速度理论既能反映第二主应力对强度的影响又能反映泊松比对强度的影响。与传统的强度理论和双剪强度理论比较表明,该强度理论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