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66篇
航空   495篇
航天技术   61篇
综合类   79篇
航天   19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21.
目的获得距骨内微小动脉三维结构模型,对临床上不同分型的距骨骨折的预后做出更精确的解释和预测。方法对 12 例新鲜尸体下肢行股动脉插管并灌注铅造影剂。距骨取材,进行 microCT 扫描并且重建高精度模型,图像最终分辨率为 52.30 μm。最终获得距骨周围与距骨内血管在各个切面的图像,观察距骨表面动脉与骨内分支的走行和分布,并计数动脉的骨内分支数。结果距骨骨外血管集中分布于表面的韧带和关节囊内。距骨表面主要有 4 大血管分布区域,分别为跗骨管-跗骨窦区、距骨颈上表面、距骨体内侧面和后结节区。距骨颈周围血管环由跗骨管-跗骨窦区和距骨颈上表面的骨外血管连接而成(骨内分支数分别为 5.1±1.3 和 5.6±1.9),是距骨的主要血供来源,分支分布于距骨头、距骨颈和大部分距骨体,并有丰富的吻合。此外,距骨体还接受距骨体内侧面(骨内分支 3.2±1.4)和后结节区(骨内分支 0.7±0.5)的骨内分支的血供。结论血管环是距骨的主要血供来源,骨内分支有丰富吻合。 距骨颈骨折的坏死风险取决于该分型对血管环骨内分支和吻合的破坏程度。 距骨体矢状面骨折和粉碎骨折对血管环的骨内分支的破坏较大,缺血坏死风险相对高。距骨头血供丰富,骨折时缺血坏死的可能小。  相似文献   
822.
空空导弹破片战斗部对空中运动目标的单发杀伤概率模型存在不足,精确计算其单发杀伤概率,并对导弹战斗部主要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对战斗部的总体设计和提高战斗部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战斗机要害部位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战斗部对运动目标的杀伤机理,分别建立单枚破片对目标的击穿模型、引燃模型和冲击波杀伤模型;基于所建立的战斗部条件杀伤概率模型,采用多指标单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战斗部的装填系数、破片数量、单枚破片质量、破片静态飞散角和破片静态飞散方向角五个主要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不仅改善了高密度内埋空空导弹单发杀伤效能,而且减小了战斗部的质量。研究结果可为新型战斗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3.
针对弹上卫星接收机在高动态环境中出现的定位高程超差问题,通过对接收机接收的卫星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得到的初步定位结果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试验验证,最终对该问题进行了准确定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24.
固体姿轨控发动机通过伺服机构控制喉栓位移实现推力矢量调节。为实现推力精确调控,需拟合大量地面试验数据,得出发动机喉栓位移与推力矢量间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面向喉栓式固体轨控发动机喉栓运动时序实验设计方法,实现了单次试验中不同燃烧室理论压强及喉栓位移组合最大覆盖,为最低试验成本下精准构建喉栓位移与推力输出模型提供训练样本。以四阀固体轨控发动机作为对象,基于零维内弹道实现燃气发生器压强求解。采用Φp准则评估喉栓位置组合遍历性,并对其进行优化,获得合理的喉栓运动方案。算例结果证明实验设计后方案在整个运动周期内几乎遍历各种组合状态,较实验设计前Φp值提升近40%,验证了本文实验设计方法在时序工程问题中的优良性能。采用实验设计方法可提高固体姿轨控发动机地面试车数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25.
王超  张悦  谭慧俊  陈亮  汪昆  李超 《推进技术》2022,43(7):131-140
针对组合动力进气道模态转换过程中存在的流道间干扰现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一典型内并联型进气道模态转换过程中高/低速流道间的干扰特性展开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态转换过程中,当低速流道结尾激波位于低速流道内部时,高速流道节流至一定程度都将对低速流道形成干扰。该干扰现象出现后,高/低速流道的流动耦合,两流道的流量分配也随之发生变化,甚至导致了进气道流场的失稳。仅当β/α=0.25时,高/低速流道间的干扰造成了进气道流场的失稳且失稳后的振荡流场会先后出现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前一时期的振荡流场的振幅较大但频率较低,约为335Hz;后一时期的振荡流场的振幅较小但频率较高,约为880Hz。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