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1篇
  免费   355篇
  国内免费   109篇
航空   962篇
航天技术   26篇
综合类   98篇
航天   10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某机进气道控制系统在斜坡输入条件下的稳态误差,并与实验结果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92.
93.
流场匹配是进气道和发动机一体化设计中的重要问题.为衡量畸变流场的气流不均匀程度,国内外均采用各种不同的畸变指标.本文分析了各种畸变指标的特点,并通过流场典型化的方法,建立了各种指标定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式;并用本文和国外文献中的试验数据验证了所确定关系式的有效性.文中还介绍了采用网格模拟稳态畴交流场时的一些试验结果.试验表明:网格法模拟稳态畸变流场时应考虑到边界层和掺混区对畸变指标的影响.另外畸变流场中的测点布局,包括测耙与低压区的相对位置以及测耙数目等,对畸变指标值的确定是有较大的影响,可形成畸变指标值的偏差达10—25%左右.  相似文献   
94.
95.
96.
97.
98.
为更精确地测量飞行器进气道风洞试验中流量参数,对进气道低速风洞试验中使用的小流量气体流量计开展实况校准方法研究,在FL-8风洞研制了一套工作压力小于0.1MPa,喷嘴Ma≤1,进气流量m≤2kg/s的基于音速喷嘴的可移动流量计校准系统。考虑到雷诺数与马赫数对流出系数的影响,采用依据实际风洞试验流量计工作状态参数的原则选取校准点;采取在流量计实际工作地点校准的方式以减小系统误差,校准后直接安装进气道模型进行风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校准方法重复性和装置稳定性良好,解决了现有流量计校准与实际试验中流动状态不一致,造成流出系数不准确的问题。有校准修正的流量要比无校准修正的流量相差2%~3%,由此引起进气道的性能参数差量达1%~2%。因此,该实况校准方法可有效减小测量误差,提升进气流量测量精准度。  相似文献   
99.
为研究超声速可调进气道喉道调节过程中的内流结构及节流特性,设计了工作马赫数范围为0~4的超声速可调进气道,在来流马赫数为2.9的风洞中借助高速纹影观测系统和动态压力测量系统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内收缩比(ICR)为1.79时,进气道通流流场存在设计和非设计流态的内流双解现象。其中,在设计流态下进气道内通道中的波系结构正常建立;而在非设计流态下进气道内收缩段中存在局部分离诱导的复杂波系结构,导致其整体压升高于设计流态,并存在宽频、低频的小幅振荡。此外设计和非设计流态下进气道的下游节流性能相当,其临界堵塞度分别为42.4%和41.7%,临界压比分别为15.8和16.0。在两类流态的下游节流过程中扰动均以结尾斜激波串的形式向上游传播,且临界状态下激波串头波刚好位于喉道附近,但两类流态的结尾激波串在空间分布特征和振荡特性上均存在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00.
吸气式电推进系统能收集高空稀薄气体作为推进剂,延长卫星的工作寿命,其关键性技术之一是进气道的结构设计。采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SMC)法,数值研究了进气道长纵比、进气道出口锥角和栅格结构及其几何尺寸参数对进气道进气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提高进气道长纵比,能提高进气道的压缩比和收集效率,当长纵比为7时,压缩比和收集效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0和0.65;增大进气道出口锥角,进气道的压缩比和收集效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出口锥角的理论最优值为70°;栅格结构能有效防止已捕获粒子从进口逸出,从而提高进气道的压缩比和收集效率,改变栅格板厚度对进气道的压缩比和收集效率影响不大,而增加栅格板的长度和层数,进气道的压缩比随之提高,但收集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