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4篇 |
免费 | 991篇 |
国内免费 | 468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873篇 |
航天技术 | 681篇 |
综合类 | 472篇 |
航天 | 98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70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113篇 |
2020年 | 124篇 |
2019年 | 98篇 |
2018年 | 98篇 |
2017年 | 90篇 |
2016年 | 109篇 |
2015年 | 133篇 |
2014年 | 177篇 |
2013年 | 170篇 |
2012年 | 203篇 |
2011年 | 178篇 |
2010年 | 216篇 |
2009年 | 200篇 |
2008年 | 188篇 |
2007年 | 178篇 |
2006年 | 168篇 |
2005年 | 119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106篇 |
2002年 | 107篇 |
2001年 | 115篇 |
2000年 | 85篇 |
1999年 | 98篇 |
1998年 | 83篇 |
1997年 | 87篇 |
1996年 | 77篇 |
1995年 | 64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65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HSV)再入过程中强非线性、强耦合、气动参数变化剧烈的不确定性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和自抗扰控制(ADRC)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段的姿态控制方法。首先,建立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段线性化模型,并采用LQR方法完成了状态反馈控制律设计。然后,结合自抗扰控制技术,设计了扩张状态观测器(ESO)对系统的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进行补偿,大幅增强了系统的扰动抑制能力。最后,将得到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段LQR自抗扰姿态控制器(LQRADRC)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六自由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控制方法能够快速、精确地跟踪角位置指令,并且对系统不确定性具有强鲁棒性。 相似文献
12.
13.
根据目前天基导航系统现状,结合中国对低、中轨卫星精密定轨的要求,给出了天地基信息融合定轨的原理;结合卫星待估融合参数的先验信息,提出了基于Bayes统计模型的卫星精密定轨方法;在卫星观测的线性化融合模型中引入观测噪声,利用概率估计融合模型,根据Bayes理论进行卫星状态改进量的最大后验估计,并分析了Bayes估计方法的定轨精度;依据期望融合的待估改进量方差最小规则建立了相应的参数求解算法;最后以导航融合测控系统中测距和测速数据的融合定轨为例进行了仿真实验,表明该融合方法能够得到很好的定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中论述了镉镍单体电池中陶瓷金属封接技术、影响电池比能量的因素、隔膜的选择和镉电极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阐述了组合电池的设计,框架式结构的产生、碳纤维材料的使用和充电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为了在固定尾迹分析中更好地描述桨叶附着涡环量分布,结合叶素理论,采用一个三角级数表达附着涡环量的连续分布,并应用于悬停状态下单旋翼和共轴双旋翼的气动特性分析,通过小量计算即获得连续光滑的附着涡环量分布,将其应用到推导的公式中计算出连续分布的诱导速度,进而分析了共轴双旋翼上下旋翼气动干扰及扭矩平衡条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得出结论:下旋翼总距变化对上旋翼诱导作用影响微小,但对自身诱导作用明显;当上下旋翼扭矩平衡时,下旋翼总距比上旋翼总距约大1°. 相似文献
18.
19.
20.
栅极间距变化是影响离子推力器在轨环境下从冷态条件正常点火启动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了离子推力器的在轨工作时机和热控实施策略。本文采用有限元仿真与地面热平衡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30cm离子推力器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了模型校验,之后对离子推力器在轨受太阳光照影响的栅极温度场分布和间距变化,以及推力器在5kW工况下的三个典型温度点所对应的栅极间距变化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考虑了主动热控干预对推力器最恶劣工作点的栅极间距变化影响。结果显示:纯太阳光照影响下的栅极组件存在周期性温度变化,栅极最大温差可达到100℃,栅间距缩小量在0.06mm~0.16mm范围内波动;在太阳光照基础上实施60W的主动热控后,栅极最大温差降低至60℃,栅间距缩小量波动范围则变为0~0.03mm;栅极最高温度点和最低温度点分别是推力器冷态启动最容易和最困难的两个工作时机点,两点所对应的启动后屏栅和加速栅最小间距分别为0.22mm和0.04mm;在10W、70W和120W的热控加热功率下,从最低温度点启动后的屏栅和加速栅最小间距分别为0.06mm、0.20mm和0.29mm;采取主动热控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推力器工作过程中的栅极热形变位移峰值,且加热功率为120W即温控点温度为50℃的主动热控可以满足30cm离子推力器在轨冷态启动时的0.25mm安全栅极间距要求。 相似文献